新闻中心

鼓楼悠悠慢时光

2024-04-04 16:09

来源:

我今年58岁,村里的增冲鼓楼300多岁了——鼓楼看着我长大,又看着我慢慢变老。

对于侗乡人来说,鼓楼兼有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鼓楼作为村中重要的公共空间,其文化功能更加突出。

我的鼓楼记忆,与“仪式”密切相关。村里每年的农事活动安排都有统一的时间,均在鼓楼商定。农历二月的某一天,是“耙下水”,这天所有犁耙下水,开启一年的生产活动;四月的某一天要统一“关牛”,防止牛出来毁掉刚栽下的秧苗;七月有“新米节”,庆祝一年的丰收。每次商量选定日子都是在晚上八九点,大家结束劳作后聚到鼓楼,共同商量今年的“大事”。

在鼓楼的顶层,有一个直径两米的牛皮大鼓,敲一下,声音浑厚响亮,就连在山里干农活的人都能听见。遇到大事时,便以鼓声为号令。我们敲鼓很有讲究,如果是喜事,鼓声是“咚——咚——咚——”三声以后暂停,再接着有规律地敲。若是碰到失火等急事,就直接“咚咚咚咚咚……”,非常急促,听到这种鼓声,即便是再远大家都要回到鼓楼。在移动通信技术发达的今天,我们依然保留了“击鼓报信”的习惯。

每年冬天的时候,我们会在鼓楼底层中央的火塘烧柴火。黔乡冬天湿冷,鼓楼里的柱子容易受潮、生虫,生火则可以保持鼓楼环境的干燥。这个习惯从鼓楼建成一直延续至今。所以300多年来,增冲鼓楼的主体结构没有多大损坏。

上世纪末,我也曾外出务工,辗转浙江、河南等地,但最后还是回到了家乡,在村里当过会计、村支书,一晃就是20多年。过去,我们从村里去县城要走两天,经过10多个村寨,翻过无数个山头。如今,高铁线路、高速公路将古村与外面的世界紧密相连,我们出行更加方便了,游客进村也更容易了。时光流逝,鼓楼依旧,它是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侗族艺术的具象体现。希望更多人来到增冲村,了解侗族鼓楼,了解侗族文化。

作者: 编辑:胡鑫凯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