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笔者开车上路,汽车提示轮胎气压不足,刚好经过一所职校设在路边的汽修工场,于是决定去碰个运气。谁知对方一问三不知,最后被问急了就劝笔者直接去找汽车4S店的售后。
如果换作是一家社会上的汽车修理店,笔者能完成这项不算复杂的任务吗?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在新一轮职业教育改革中,跨界融合教学被提上议事日程。职业学校要实现三个对接,即教学目标与用人需求对接、教学课程与生产岗位对接、教学内容与生产技能对接。从硬件设施来看,职校与企业相差无几,甚至有些学校的专业设备比企业的还要先进,但是从软件上分析,特别是在“主观能动性”上还相去甚远。
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由高速向中高速转换,经济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对各方面的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极大。这是职业院校面临的极好的机遇,同时也是严峻的挑战。技能人才培养,必须服务地方经济,接轨企业生产。笔者接触过一些企业主,他们普遍有一种共识:工人技术的高低不是最大的问题,肯不肯上进才是关键所在。企业需要优秀的工人,职校提供优秀毕业生,本来是双赢的局面,但常常缺少一根实际的连线,那就是“主观能动性”。没有这种意识,学生就会置身事外,自然就不会有企业职工的那种“顾客至上”的服务意识,最终会养成类似“充个气不难,但就不想干”的躺平姿态。职校要将学生培养成“品德优良、人文扎实、技能精湛、身心健康”的新一代技术工人,但不要忘记最重要的一点,这批学生是要服务地方经济的,光有技术还是不够的,全面提高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实现“入学即入企”的培养目标。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将课堂教学与岗位实践相结合,说说容易做做难,但绝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只要全方位与企业接轨,硬件软件一起抓,职校教学实现“岗课一体化”完全可行。
(诸暨技师学院 徐振宇)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方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