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顺势而为 玩转石头 巧用教育资源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2024-04-03 09:51

来源: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以幼儿为本”,尊重幼儿的主体性。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资源对幼儿教育和儿童发展的重要性正在日益显现。

一次餐后的散步让幼儿们对园内农场中的石头感到兴趣,我顺势而为,巧用石头,从引导幼儿开展捡石劳作发展成了开展玩石游戏,在此过程中,幼儿们发现问题、主动思考、自主探究,好奇心得到满足,探究能力、学习品质和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得到了大幅提高。

(一)初次堆石

在活动前,我带领幼儿开展了讨论。针对“怎么玩堆小山的游戏呢?”这一问题,敏敏说:“我们将捡来的石头放到农场北边的草地上就可以玩了。”十一说:“我们分组来堆,比比谁堆的小山高?”孩子们立马行动起来,纷纷去农场的各个角落捡石头。

快到点时,我让所有的孩子都停下来,去草地的一边集中。一群孩子兴奋地喊着“我们的石堆最大最高,肯定是第一名”,的确,一眼望去草地上有一个石堆特别显眼。我示意他们安静下来后,指着另一处只有几块小石头的石堆问:“这是哪一组的?”泽泽很不服气地站出来说:“这是我和安安的,我们就两个人,安安捡来的石头还老是碎掉。”他又指着最大的那一堆说:“他们人多,这不公平。”原来最大最高的那堆是由十几个人完成的。我追问:“那怎样才公平?”这下孩子们说开了,有的说每一组要一样的人数,有的说要在统一的时间内。于是,在孩子们的要求下这次堆小山游戏宣告无效,重新再来一次。

分析:堆小山游戏是类似建构垒高的活动,可以发展幼儿的立体空间感。游戏中可感知石头的特性,还可锻炼同伴间合作协商、分享交流等能力。由于孩子们缺乏组织游戏的经验,在没有设定好游戏规则的情况下进行游戏,使孩子们自然地感到游戏是要有游戏规则才好玩,于是在老师支持和帮助下,在第二次游戏时,他们自发制定了游戏规则。

(二)再次堆石

第二次堆石游戏开始了。孩子们自己找朋友,四人一组。诚诚好不容易找到一块大石头,试了好几次,却怎么也搬不动,这该怎么办呢?十一说:“我跟你一起搬过去吧!”两人试了一下,才走了几步感到太重,只好放下了。这时芸歌过来了说:“我们可以慢慢将石头翻滚过去。”诚诚和芸歌一起试着将石头翻滚,翻了两下停了下来,他们觉得太慢太累。正当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办时,刚巧被我看到,我连忙说:“有没有其他更省力一些的好办法?”我的这句话触动了孩子们,他们纷纷去找工具。

浩浩捡了两块石头回到草地上,发现自己组的同伴一个也不在,他茫然地走来走去,却不知道石堆在哪里?我马上组织了集体讨论:“找不到自己组的石堆怎么办?”陶陶说:“我们可以用树叶或菜叶来做个标记!”明明立马反驳说:“大家都用同样的树叶或菜叶做标记,很难区分出来的。”昊昊着急地说:“我们可留下一个人来看管。”这一想法得到好多小朋友的赞成。

游戏结束的时间已到,一个个小石堆也成形了。当停止的口令喊出,孩子们纷纷停了下来。偌大的草地、四散的小石堆,孩子们一下子看不出哪一堆石头高?也看不出一共有几堆?突然陶陶提出用绳子来量一量谁的高?浩天说:“那还是用尺子量看得清楚,尺子上有数字。”

我带着孩子们先回了活动室,找来一把卷尺,投放到大屏幕中让孩子们自己来发现上面的数字规律。孩子们发现卷尺上的数字是从0到10,再从1到20……于是我先让孩子分组尝试了测量油画棒,并试着让孩子们做记录。

有了测量的经验,下午起床后,我带孩子们又回到了农场草地上。明明说:“量好后,我们要将它记下来,这样不会忘。”楠楠不解地问:“那怎么记呢?”有孩子立马提议:“将每一堆石头编上编号,尺子量出来的数记在编号纸上。”

不一会儿,石堆都测量完了。我们再次回活动室集中进行了比较排序,最后终于得出结果:3号、4号的石堆并列第一名。活动结束前,我们又开展了大讨论:“为什么3号、4号的石堆能堆得那么高?”这两组的孩子立马争先恐后地举起手,安安说:“下面的石头要大一些,上面的石块要一块一块有序地叠上去。”陶陶说:“下面的大石头可以多放几块,然后叠在上面的石头慢慢小起来,这样就可以放得更多。”

分析:第二次的堆小山游戏,孩子们有了上一次的经验和教训,他们会有意识地去挑大石头,如案例中的诚诚是有意识地在捡大石头,捡到大石头又碰到了搬不动的问题。而此时老师没有直接给予帮助或急于告知答案,而是给孩子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鼓励支持幼儿分析他人想法的实施可能性。我只需要耐心、真诚地倾听幼儿的想法,给予接纳并支持。如案例中当孩子们想不出更好的搬石方法时我给予了暗示:有没有更省力的办法?这一下打开了孩子们的思路,他们找来簸箕、独轮车等。在比较石堆高矮中孩子们又碰到好多现实问题:怎么看尺子?怎么测量?怎么进行序数的排列比较等。当孩子们的意见不统一时,教师只需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想法付诸于行动,用实践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与事实结果一致。

(三)出游摆石

幼儿园组织学生去园外的公园玩时,孩子们发现路两旁的水沟里都是石头,这些石头与园内农场里的石头完全不一样。楠楠兴奋地说:“这些石头好漂亮呀!”浩天说:“这是鹅卵石,很光滑呢!”陶陶说:“这么漂亮的石头我们不玩堆小山了,来摆造型吧!”这主意孩子们一致赞成。于是孩子们找来好朋友,分组商量做计划:摆个老虎头、摆漂亮的花朵……计划做好后开始行动,有的去找落叶、花朵、树枝等材料,有的开始创作。

通过这次摆石创作,孩子们对石头的兴趣更浓厚了。他们将石头搬回了教室,在区角游戏中玩了起来。为了让孩子创造出更美的作品,我和同事利用网络找到大量优秀作品的图片,并将它们分享给孩子们。

分析:当出游遇上漂亮的鹅卵石,激起了孩子们的创作欲望。老师再次抓住身边的自然资源,顺着孩子们的意愿,开展了一次有计划有设想的艺术创作活动,为了提升孩子们的艺术表现力与创造力,老师利用网络资源、家长资源等让孩子们的思路进一步得到拓展。

游戏过程中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实践操作、同伴合作等方法,分析思考游戏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尝试着自己解决,而不是依赖老师的直接帮助,或直接给予答案。在此过程中,幼儿的探究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他们获得了许多老师和书本无法给他们的实践经验,也体验到了游戏的乐趣,更加激发了他们对石头、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上虞区百官街道中心幼儿园 王春香)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方嘉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