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再说春节贺岁档,可能许多人都会觉得过季了,但是,优秀艺术作品的魅力是常青的,它值得人不断回味、反复思考。将电影照进现实,我们可以不去关心票房的高低,不去追捧人气明星的颜值演技,可有的东西永远不该被忽略、被遗忘。看过《第二十条》的老师们,可还记得内容主线之一——校园霸凌?
影片中,霸凌者张科是学校教导主任的儿子,他在学校厕所对同学拳打脚踢,韩雨辰挺身而出予以制止。当时,这名正义少年就像一道光,给受害者带去了温暖与希望。正义必胜是信念,也是现实,但是,其过程是曲折的、艰难的。
发现儿子被韩雨辰打伤,父亲选择无条件相信儿子,坚决要求对方道歉。“见义勇为有什么错”,韩雨辰不肯低下头来,但教导主任将其告上法庭,父母为此焦头烂额、四处奔走。许是体谅家长的难处,后来,当遭遇张科的报复被打,这个血性少年并没有回击……当时,少年伤痕累累的画面,让多少人心疼又意难平?然而,风终究向正义的方向吹去。后续,真相大白,给了阳光少年清白与公道。
“被霸凌的孩子不愿意承认,看见的孩子不敢站出来指认。”这句话一语中的,道出了校园霸凌的隐蔽与复杂。部分校园霸凌之所以持续存在,症结也在于此。所以,像韩雨辰这样面对校园霸凌敢于出手的少年,当真是弥足珍贵。这样的正面典型,我们必须予以力挺。假如少年皆雨辰,何愁霸凌阴影会笼罩校园?
帮扶弱势是必须的,但是,有一点我们必须告诉雨辰们:反对校园霸凌,这绝不是一个人的战争!阻止霸凌不能明哲保身,但一定要懂得保护自己。除非事情紧急,亟须出手解救,否则,只需要将自己知道的及时告诉老师与家长,将事件摆到阳光下,就能迅速止损。
成绩优秀并不等于人品优秀,表面乖巧并不等于不会施暴。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需要问家长,也需要问自己:你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吗?我们真的走进孩子的内心了吗?关注校园霸凌,守护孩子安全,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要走近孩子,善于捕捉孩子的情绪变化、社交动态等,并及时采取对应措施。笔者以为,学校更要防患于未然,要多管齐下,构筑多道反霸凌防火墙。
其一,加强德育教育、安全教育、法治教育,倡导建立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同学关系,杜绝拉帮结派与哥们义气。让全体学生明白校园欺凌的本质与内容,让学生明白不仅仅是上升到武力层面才是欺凌,同学当中蛊惑大家将人孤立、语言恐吓、索取钱财等都是校园霸凌,无论事情发生在校内或校外,无论是受害者还是知情人,都可以向老师或家长求助与反映。不做霸凌者,不做受害者,要做一个有立场、有正义感的阳光少年。
其二,校长或教师要包容、博爱、亲和,让学生有安全感、信任感,他们遇到难处才会想到找校长(教师)。教师切不可偏爱成绩优秀或各方面表现抢眼的学生。要说有偏心,也应该将更多的关注放到那些特殊学生及留守儿童身上,尤其是那些成绩较差、性格内向或脾气暴躁的学生,对他们少指责多鼓励。因为很多时候,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会影响其在同学中的地位与人气。若教师戴着有色眼镜看人,将学生看轻,他们也会失去朋友失去自信,更可能成为强势学生霸凌的“目标”。
其三,加强家校联系与家校合作,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对孩子要疼爱而不溺爱,发现问题不偏袒不回避,呵护孩子的本真与善良。不管自己的孩子是施暴方还是弱势方,卷入校园霸凌漩涡中没有一方是赢家。霸凌者在对同学拔拳相向的同时,不仅打掉了自己的善良,也给家长当头一棒。而受害方家长在发现孩子有异常表现时,应及时询问,积极处理,并立即与学校联系。
只有调动一切资源,将各项工作做实做细,才能给予学生足够的底气与信任,让他们相信邪不胜正。远离校园霸凌,守护“少年的你”!家长可以,校长可以,老师与同学也可以!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冯海燕 编辑:方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