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张月来,男,1951年出生,浙江绍兴人。1968年开始学石工手艺,1969年开始在祖辈传授下学石桥建造技术、石拱桥构件的制作安装工艺。1976年,开始独立设计和施工。掌握建造传统石桥的全套工艺,以及不围堰、直接带水操作打桥桩的技术,建造传统工艺桥梁近160座。现通过书面、口头传承和制作桥模等形式,义务传授绍兴石桥营造技艺。2011年12月,被评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桥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近日,被评选为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在“万古名桥出越州”的水城绍兴,有无数座屹立千百年的石桥,被看作历史遗存的“活标本”。而创造这些石桥的匠人们,掌握着绍兴地区独有的石桥营造技艺。在东湖街道柏舍村,就有一位73岁的“桥王”,名叫张月来。作为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掌握着绍兴最纯正、最原始的石桥营造技艺。
“桥王”的造桥绝技
张月来的“桥王”称号是怎么得来的呢?
与现在机械化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桥不同,传统石桥建造,最依赖的是工匠技艺。而出身石桥匠世家的张月来,自少年时期就跟着舅舅学习造石桥。在长期实践积累下,练就了炉火纯青的造桥技艺。砌石建造的桥牢固、耐久、抗冲击,历经洪峰也依旧挺拔如初,寿命达千百年。同时也外观精美,犹如艺术品,获得了业界的一致认可。
“带水打桩”就是“桥王”广为人知的一项独家绝技。张月来介绍,一般的造桥过程,需要先将河道拦起来,抽干河道水,再打上桥基。但到了他这里,却不需要围堰,只需要靠他自己下水,利索地来回蹚几下,测定好位置、深度,就能直接在水中打桥基。
“‘带水打桩’可以大幅节省成本和时间,但需要工匠对实际地理情况、河道和造桥技术都烂熟于心,所以很少有人能操作。”张月来回忆起2006年前后萧山的一次造桥工程,因附近是河坝,导致地基不平,水下是“无底”的沙石,用钢钎凿一直有松动,挖不到坚硬的实地。在这种情况下,他决定采用松木桩基础的工艺,用耐水防腐的大松木打桩,将多根松树桩铺在沙石上作基础,以增大接触面,提升整体性,成功完成了打桩工作。
张月来另一项拿手绝活是石拱砌筑,也是他颇为自豪的。一个完整的石拱砌成前,要经历搭拱圈架、砌条石、刹尖合拢等步骤。“每一个拱的大小都要经过精密计算,一分一毫都不能差。搭拱架也特别有讲究,为了保证拱圈形状符合预期,拱架需要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砌拱石时,需要多少石头,内侧和外侧尺寸如何,都需要提前考虑好。”张月来自信地说,在石拱设计砌筑方面,无人能出其右。
在50多年的造桥生涯中,张月来建造了近160座石桥,且没有一座是相同的。“从桥型设计、施工,到石材选择、操作工具,再到地理条件,每一处都有讲究。每建一座新桥前,我都要制作桥模,与多方探讨细节,看看有没有能改进的地方。”在他精益求精的匠心营造下,一座座桥被赋予了灵魂,乡村、十里荷塘、运河“桥梁博物馆”各处的大小河道上,都留有其“杰作”无数。他还受邀前往上海、湘湖、平阳、金华多地,参与当地桥梁建设,独揽设计、施工等关键环节。“桥王”名声也不断传扬开来。
“造桥造久了,一眼就能看出这桥造得好不好了。”丰富的造桥经验让张月来练出了“火眼金睛”,很多在外行人甚至同行看起来觉得规整的桥,他一瞅,总能瞅出缺点是什么。而每每经过他的指点,动几块石头,桥竟然就生动了起来,仿佛重获新生一样。连一些工程负责人都赞叹张月来“点石成金”的功力。
致力于
非遗传承
作为一名石桥匠,在建桥生涯中,石头便是张月来最亲近的伙伴。在日复一日的打凿中,张月来的性格也磨炼得如石头一般沉默、坚硬、敦厚、朴实。
记者在张月来居住的村内老房子看到,院墙角堆着一些造桥工具。锤、凿、弯尺、墨斗、撬棍……形态各异,提起来沉甸甸的。表面充满斑驳的锈迹,显示了这些工具的年龄,张月来却爱不释手,介绍起工具来如数家珍。
“旧时,在村里的河坎、门前,处处都有石头,可以就地取材,拿回来打凿。对石桥匠来说,打錾子是入门功夫,每一块石头需要用榔头和錾一锤一锤地敲打出来。过程其实很枯燥,耳边是叮叮铛铛的打凿声,更需要静心,不可有半点浮躁。”他说。
“一座石桥背后,是石桥匠夜以继日的辛苦。”张月来告诉记者,以前的他每天和石头打交道,身上脸上总沾满了粉尘。而且石料危险系数高,打錾子如果掌握不好轻重和角度,石渣容易崩眼,稍不留神铁锤也会砸伤手指,苦头可免不了吃。石头沉重,旧时又没有那么先进的搬运机器或起重吊装机器,都是自己手拉肩扛,一块块地搬运,以至于现在,他的腰椎总是觉得不舒服,都是前几十年干活落下的毛病。对张月来来讲,石头、石桥,都承载着他的心血,见证着他所有辛酸与荣耀。
讲起石桥匠的未来,张月来不免有些忧虑。在现代化的设备机械与生产技术下,这些砌石的传统工具早早被替代,传统石桥匠也逐渐淡出时代。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时代,由于石桥营造成本高,工艺繁杂,一般建筑公司都不愿承建,里面的工程人员更是不懂石桥营造技艺。许多仿古桥梁的建设已经不再使用这种传统工艺。种种原因使得绍兴石桥营造工艺渐现衰落之势,传承后继乏人。“石桥匠一直是一门辛苦的职业。现在年轻人多数又怕苦怕累,不愿承接这个吃力的行头。这项传统技艺的保护传承工作迫在眉睫。”张月来表示。
张月来给记者分享了多年收藏的造桥相关纸质资料。记者发现几乎都是施工图与工程技术标准。“早年间,造石桥的技艺大多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传承,形式都是口传心授,石桥营造技艺的精髓,也都保存在石桥匠的脑中。所以,除了这些工程文件,几乎没有其他的文字描述和记载了。”而面对技艺濒临失传的局面,张月来也一直思考着,如何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让更多人关注并喜爱这门传统技艺,并将其传授给更多的年轻人。
如今,张月来努力以各种形式传承并发扬着石桥营造技艺,不仅在多个桥梁工程中,将石桥营造技艺的科学原理与传统美学结合进仿古桥梁中,还在一些高校向学生们授课,传授石桥营造技艺的知识。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越牛新闻见习记者 张梦霞 编辑:方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