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增加文化符号的辨识度、用好数字媒体平台、突出地域特色与当地元素、注重游客情绪价值等方面创新创优
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联合国人居奖城市、东亚文化之都,绍兴一直不遗余力地宣传着江南水乡特色文化。如何才能把绍兴故事讲好讲透,让每个故事成为引流的爆点,不仅要用“心”,还要用“新”,在增加文化符号辨识度、用好数字媒体平台、突出地域特色与当地元素、注重游客情绪价值等方面创新创优。
文旅融合打造绍兴名片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游客们总能被一个城市的真诚打动。那么一个城市在爆火后如何持续吸引关注,从“网红”走向“长红”?
用历史文脉定调城市文化主题。越来越多的实践表明,如果一个城市想要吸引游客,那就要深入挖掘城市的文脉,让文旅融合,不断提升城市的文化诉说力与包容度。电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典籍,讲述典籍的成书、核心思想以及流转中的闪亮故事,让书写在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展现典籍里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实现了知识传播和文化传承发展的融汇,同样我们可以以“文化节目+戏剧+影视”的方式,讲述绍兴历史故事。
用数字媒介丰富故事讲述载体。在数字媒介推动下,城市形象传播的主体、传播渠道以及传播的方式都在发生转变。各类新兴技术也被各地在文化产业上广泛应用,要让文化产业欣欣向荣,关键还在于推陈出新、因时而进。运用现代科技可以为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赋能,但是用好数字媒介,并不是简单地将故事“搬上网”,而是通过对历史、过去生活的再现,将现代设计理念和科技手段融入历史文脉中,赋予城市文化更大吸引力。
用文化符号擦亮城市名片。要在短时间内吸引众多旅客的目光绝非易事,要打动一个“陌生人”,需要在城市故事上填色,要拿出足够有辨识度,足够凝练的文化符号。拿出自己的文化符号,首先要做到了解自己,能为自己代言。绍兴要以“知绍兴、为绍兴、兴绍兴”的文化自觉与政治担当挑起文化宣传的大梁,实现文旅融合。
产业开发突出绍兴特色
要做优“土特产”,充分利用本地优势,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突出地域特色与当地元素,发挥地域优势,做出“土”味和“特”色。
以土生新,做好“土味”文章。“一把钥匙开一扇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土”讲的是基于一方山水,开发本地的乡土资源。乡土资源不一定要框限于某样产品,它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要善于寻找与开发乡土资源,依托当地的文化特色,在尊重现实的基础上,利用当地的风俗、风情、风味等,大力发展一、二、三产业。仔细审视斟酌自身的优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转。这样才能摆脱同质化竞争的束缚,走出属于自己的乡村振兴之路,为“特”打下基础。
以特创优,擦亮“特色”品牌。在《2023中国消费趋势报告》中提到,在农产品消费市场,“吃得饱”已经成为过去式,“吃得均衡”已经成为主流共识,现在的消费者不断产生对农品消费的“期待释放”。我们要主动拥抱消费市场,抓住新消费需求,当然发展产业需基于地方实际,若是盲目跟风只会付诸流水,只有根植市场,开展调查,挖掘特色,才能走出一条可以展现地方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以产提质,延伸“产业”链条。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在当前乡村融合中较为明显,仍有较多乡村存在产业链不够长、不够广的缺点。要延伸产业链条,首先要以产提质,再扩大发展,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这样会使“产”的形态更丰富,“土”和“特”的价值就会更凸显。
城市精品挖掘绍兴亮点
2023年旅游的四大趋势为:小众独特、自在松弛、未知惊喜、深度在地,这意味着游客们更注重旅游带来的情绪价值。如何将游客留下,让其成为常住居民,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下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先手棋”。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相较于北方,人们总是对江南水景格外偏爱,“稽山鉴水风光秀丽”也成为许多人想要长期定居的地方。现代人多数想要“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绍兴可以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强化悠悠万事、民生为大的“责任链”。以人为本,充分满足群众需求就需要在民生上下功夫,办好涵盖教育、医疗、养老、交通、住房等多个领域的实事就会让“过路人”在此停驻。要做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方能实现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城市发展。
绘好人才引领、人尽其才的“路线图”。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建设人才强国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加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要抓好重大人才工程,推动人才事业全面发展。
(作者系越城区委党校教师)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王雅婷 编辑:方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