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用快照记录内心——记青年摄影家孟鲁平

2024-04-03 08:49

来源: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诸暨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孟鲁平的摄影作品集《速写本》,近日由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孟鲁平是一位小学老师,摄影是他日常繁忙生活的一个心灵出口,拿起相机创作大画幅照片,或拍摄灵动的快照,是他的最爱。

追寻图像自由

《速写本》从编辑到出版的两年时间里,孟鲁平倾注了许多心血,也经历了许多个第一次,从0到1,看似只是一部摄影画册,却是其摄影之路的新起点。

快照对于孟鲁平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这种日常的、非叙事的、没有明确指向性的照片,总能给他许多意外的收获。他认为,照片是最接近印记的东西,也是最能直接留下印记的方式。手机、相机,胶卷、数码,都是协助人对现实感受作出直接反应的工具。看似即兴的快照,却是内心与现实世界的契合,这是一种现代人才能体会到的行为方式。

《速写本》是孟鲁平对快照这种形式的探索与实践,是长期积累的产物。这不是一个一开始就具有明确主题的项目,甚至快照这种形式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工具的改变而一直变化。直到《速写本》的编辑工作完成,孟鲁平才最终解决这些年对快照这种摄影形式的困惑。

“如果说照片可以分为有用的和无用的,那么《速写本》属于无用这一类。有用的照片指向明确,具有明确服务对象,而《速写本》则通过个人视角,记录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的细枝末节。在我看来,要说照片服务于谁,应该是自己的内心,表达我追寻图像自由、时间自由的态度,更让我意识到自己在关注着什么、感受着什么,也让我意识到自己忽视了什么。”孟鲁平表示。

记录真实感受

在编辑《速写本》的过程中,孟鲁平观看了自己海量的摄影作品。不再单纯关注照片强烈的矛盾和冲突,而是留意到焦点之外,那些未曾觉察到的意外带来的趣味性,这让照片成为一个独立的观看对象,不受时间、空间和情绪的制约,变成另具时空意义的独立个体。

孟鲁平重新梳理过去的快拍照片,《速写本》中的50幅作品,都是直觉和瞬间的反应,是即兴偶得的产物。一旦在拍摄时过于激动,或者犹豫不决,甚至想法太多,过于刻意,都会让一张照片失去活力。

《速写本》背后有许多令他印象深刻的故事。“2017年,我怀着期待的心情将几个胶卷寄给一家冲洗店,结果接到了‘冲洗罐摔破,胶卷毁坏’的电话,《速写本》的第一张照片便是其中的幸存者。正是这场意外,让我决定自己冲洗底片。”

“这张照片是我妈在家门口用废弃的边角布缠线团的场景,我觉得特别有形式感,就趁她走开赶紧拍下来。父母从事家庭纺织一辈子,如今却不得不放下熟悉的工作开始全新的生活。这是我对逝去日子的纪念。”

家门口。

“书的最后一张照片,这个闭上眼睛的小女孩,让我回想起纯真烂漫的童年,一切烦恼和忧愁,只要闭上眼睛,就会全部烟消云散。书中的每一张照片,都有故事,只是我更希望读者朋友们用自己的眼光和态度来重新解读照片,这样才更有意思。”

孟鲁平希望自己的创作少一些刻意和做作,多一些体验和感受,去掉一些观看之外的东西,让注意力集中到照片本身。

平衡双重身份

孟鲁平是诸暨市大侣小学的一位教师,而摄影让孟鲁平的世界变得更加丰富。从儿时搜集老照片,到工作后将摄影变成一种兴趣爱好,直到后来专心从事摄影创作,孟鲁平获奖无数。2013年入选绍兴市十佳青年摄影师,2014年入选浙江省TOP10(十佳)摄影新锐展;2015年获绍兴市首届青年艺术人才奖励基金;2016年入选浙江省文联造型艺术青年人才培养“新峰计划”,并在浙江美术馆举办了《山系列》作品展;2018年《天体》系列获浙江省第十七届摄影艺术展艺术类金奖……摄影对于孟鲁平而言,是让自己变得更好的方式,也是一种表达的突破口。

“教师、摄影师两个角色各自独立,也相互支撑。教师让我对摄影的专业性和学术性永远保持一份敬畏,而摄影师让我在教学工作中放开视野,保持淡定。因为工作的原因,我的固定创作时间相对较少,但我学习和思考的时间则会相对较多,这也算为我的创作取长补短。”孟鲁平说。

从前期一贯的大画幅山水诗画模式到开始将人作为风景的核心,将大幅彩色照片作为探索的主要形式,孟鲁平一直在摄影创作的路上突破自我,彰显摄影魅力。“创作的过程是孤独的,但是摄影本身并不孤独,我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希望有更多的朋友能够参与到摄影中来,贡献自己的力量,用摄影书写好的故事”。他说。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越牛新闻见习记者 茹晨鸿 编辑:方嘉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