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名篇《兰亭集序》,书法千古独秀,行书第一。有一些人说,《兰亭集序》的文和字皆好。文章好在,在行文上打破了当时的骈俪文风,骈散一体,在形式上有创新。可是钱锺书却在《管锥编》中说它:“真率萧闲,不事琢磨。”
《兰亭集序》,天下第一行书,出自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之手,在兰亭游玩时写下,兰亭位于绍兴市区西南十三公里的兰渚山麓,因越王勾践种兰与此,汉代在此设有驿亭,故名兰亭。公元353年,王羲之邀集挚友四十一人在此修禊,饮酒赋诗,并写下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兰亭由此成为著名的书法圣地。
我曾有幸去过兰亭。来到兰亭,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亭,亭子里有一块巨大的石碑,走进一看上面写着两个斑驳的大字——蘭亭,石碑上这两个字的某些笔划已经无法辨认,仿佛在向我诉说着它经历了多少风雨,目睹了多少朝代的变迁。兰亭碑是兰亭之宝。碑上的"兰亭"两字,为康熙皇帝所书。在众所周知的那场文化浩劫里,碑被打了鸡血的青年小将们砸成四块。虽然试图修复,但终究康熙帝不能复生,永远落得个"兰"字缺尾,"亭"字缺头了,像一个大疤痕立在这里。这块碑的警示、反思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已经远超历史文物本身。
进入兰亭大名鼎鼎的曲水流觞。相传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偕亲朋谢安、孙绰等41人在兰亭修禊后,举行饮酒赋诗的曲水流觞活动,引为千古佳话。大家坐在清溪两旁,在上流放置盛酒的小木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停到谁的面前,谁就得饮完杯中酒并即兴作诗一首。在绍兴,这一儒风雅俗历经千年,一直盛传不衰。
走过“曲水流觞”,迎面是一座祠堂——右军祠,里面是回廊形的建筑,刚好把墨池围在中间,墨池的顶端是王羲之的雕像,回廊的四周挂满了历代名家大师临摹的《兰亭序》。
王羲之的《兰亭序》在世界上享誉全球,但钱锺书认为,王羲之明明就是随便写写的,怎么就创新了呢?骈散结合的第一人,真的就是王羲之吗?这个好像没有办法证实!钱锺书认为,这篇《兰亭集序》不过是王羲之兴之所至,随手写下的感性文章而已,并没有什么深刻的内涵。非要过度解读,并用文章作法去解析它,简直是焚琴煮鹤,大煞风景。又有一些人说,这篇文章好在思想上,因为它的内容是与“生命哲学相契合的”。于是钱锺书又说:“王羲之此《序》,情溢于辞,殊有悱恻之致,究其心蕴,析以文理,反杀风景。”
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孙绍振教授认为:这篇文章,事实上只是在“感叹人生苦短无常,生死大限终将到来”。因为王羲之只是在文章的开头,简洁地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环境。然后轻描淡写地描写了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以及清澈的水流。王羲之并没有刻意去选择山间繁花盛开的画面,只写山峦、竹林这种能够代表君子形象的东西。文风非常自然潇洒,一如“曲水流觞”这项活动的本身一样。
从王羲之对描写对象崇山、修竹、清溪的挑选,以及骈散结合,散句为主的写法来看,文章呈现出了一股“竹林之风”,从开始一直贯彻到了结尾。之所以会采取这样的写法,一来是因为王羲之本来就是竹林之后,而他们搞的“兰亭雅集”这次集会,本来也是致敬“竹林七贤”的活动。
不可否认,魏晋时期的士人有着极高的艺术造诣,而王羲之作为其中杰出的书法家,他的胸襟和意趣也是极为出众的。作者抚历史之一瞬,叹人生之苦短,在赋诗饮酒中品味生活的真谛。他痛感历史永恒,生命无痕,因此写道:“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借助于《兰亭集序》以及其诗歌的魅力,他也希望能够获得超然于时空的不朽之身,“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作者:薛梦香(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 编辑:叶露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