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风雨古戏台

2024-04-01 11:06

来源:

两年前,我们做鲁迅故居的周氏家世展陈,为了生动展现鲁迅童年时都昌坊口一带的环境,决定用动画来表现,其中一个场景是鲁迅母亲抱着小鲁迅向长庆寺走去,只见土谷寺前正在搭戏台,等鲁迅母子从长庆寺出来时,戏开场了。四周挤满了锡箔工人、小店主和路人,长庆寺主持龙师傅爬上戏台敲起鼓来,捧着3个萝卜的阿Q正拼命往前挤,刚从咸亨酒店出来的孔乙己也加快了步子。虽然由于种种原因,这一环节最后没在动画片里呈现,但这一幕却久久留在我心里。

绍兴城里本来还有头陀庵街台、延庆寺街台,现在都没了。但还能看到两个街台,这种台是古戏台的一种,平时是路亭,给路人遮日避雨,每逢节日或是敬神还愿等,台板一搁就可演戏。路人有急事,可从台板下面钻过去,台板离地1.4米,弯腰就行。

常说绍兴桥多,其实绍兴古戏台也不少。据1952年统计,光新昌县就有827座戏台。

戏台从大的分类来讲,也就露台和“万年台”两类。露台指露天戏台,包括“草台”,由竹木和布篷搭成的临时性戏台。因怕雨,会在顶上铺草,故名“草台”。在《康熙南巡图》中能看到一个精装“草台”。歇山顶,正脊有鸱吻,前额置红绿色帐幔和彩球,台前有绿色雕花勾栏,三面以竹簟围合,台上正在演《三国》。“万年台”特指有天花、藻井设置的固定型精构戏台,主要有城隍庙戏台、先贤祠(庙)戏台、会馆戏台和大户人家戏台这几种。绍兴人依水而居,于是又有了跨街戏台和跨河戏台。

最有味道的当然是水乡戏台了,“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胡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因为鲁迅这段描写,我曾一次次地去寻找水乡戏台。有一次,我陪北京来的摄影师乘着乌篷船去湖塘拍社戏,拍完已近午夜,想回绍兴,结果船工说,周家桥在演目连戏,要“两头红”呢(即从太阳下山一直演到太阳出来)。于是,乌篷船吱呀吱呀地向二十里地外的周家桥摇去,我和老师蜷缩在船舱里睡着了。忽然,河面上凉风把我们吹醒了,船工说,快到了。只听得传来阵阵大喊声“哪怕你拜相封侯,哪怕你皇亲国戚,哪怕你高楼大厦,哪怕你铜墙铁壁,哪怕你三头六臂。”十分爽快。

张岱说“戏是教法的”。除了戏,戏台也是一本书,上场口会写“出将”或“归去”,下场口会写“入相”或“入悌”。一桌二椅能幻化出无数场景。台口的楹联更是充满诗意、哲理和智慧:“天地大戏场,戏场小天地”(延庆寺戏台);“数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三朝六代”(枫桥大庙);“古往今来只如此,淡妆浓抹总相宜”(新昌真君殿);“一弹流水再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嵊州施家岙);“托古人提醒今人,借虚事指点家事”(稽东土谷祠);“事事如斯,装一般打脸托须,偏称角色;年年依旧,唱几句南腔北调,就算改脸”(绍兴朱太守庙)。令人叫绝的是徐渭为陶堰严助庙写的楹联“盛盛盛盛盛盛盛,行行行行行行行”,用绍兴话读是shèn cháng,shèn cháng,shèn shèn-cháng;yìn háng,yìn háng,yìn yìn-háng)。上联是台上的锣鼓声,下联是台下的欢声笑语。

我曾带着小朋友去古戏台写生,小朋友面对古戏台精美的鸡笼顶和牛腿,赞不绝口,冷不丁还问一句:这些工匠做的好还是美院里的人做的好?我回答,这些戏台上的部件是能够放在美院博物馆里供美院师生欣赏学习的。

戏台多,戏多,看的人多。观众少则几百人,多则几千人,岸上、船上、桥上、屋顶上站满了人。刨甘蔗、煮罗汉豆、炸臭豆腐、吃馄饨、嗑瓜子、剥花生,每次演出就是一个盛大的节日,“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当然仪式不可少,规矩也是有的。若是一个新台,往往要“扫台”,选一个村民或戏班里的人,扮作衙役,呈威武状,手提一只雄鸡,在锣鼓声中登台,沿四个台柱转圈,鸡也在手中打转,一圈下来,用力一拧,鸡头断了,再用鸡头上的血在四方台柱上各涂三下,据说是在写个“心”字,以此驱邪。还有些哭笑不得的规定,如绍兴咸宁桥傍着一个河台,桥栏上赫然刻着“八社公禁,女人不准桥上看戏”。村民解释说,演戏时,船仍通航,女人站桥上看戏,船从女人胯下过,被视为不雅。在舜皇庙戏台旁的碑上则刻着“公禁两廊看楼,不许男人混入”。因为那里是女宾的VIP,违者罚瓦一千张。毕竟阿Q曾在戏台下的人丛中拧过一个女人的大腿。

二十多年前,我用哈苏相机、反转片拍下了几千张古戏台照片,但在十几年前一次搬迁中竟然遗失了。这几年想去重新拍一下,但古戏台不是消失了就是簇簇新了。柯桥附近曾有个十分完整的河台。戏台跨河而立,台前是可供五六百人看戏的小广场,河南岸是后厢房,供演员化妆和住宿,台下河里可停戏班的班船,戏台东面是一座平桥,十分完整的一个观演空间。但当我前几年再去看时,已变成新楼盘了。我曾沿着萧绍运河边的纤道走过,绍兴东面纤道边有个庙,庙前有个亭,有口井,这亭其实就是纤道上的戏台,亭子柱上也有沟槽,搁上板就可以演戏,面向运河,纤夫、行人、航船都能观看。我曾在中央电视台的节目里介绍过这个戏台的巧妙。但没隔多少年,我又是陪一个电视台去时,那里已被拆平了。

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中战国时期采桑猎钫拓本宫室图上标注鹅颈勾栏,勾栏似乎跟戏台有关。绍兴城南坡塘战国墓里出土的青铜伎乐屋被认为是最古老的乐舞演奏表演场所,与后来的戏台极有传承关系。内有两位女歌手在演唱,另有一人击鼓,一人吹笙,二人弹琴,均跪状,裸体。战国时期青铜锥刻盘上,可以看到有人在台上敲鼓,有人在奏编钟。种种迹象表明,越地一带的古戏台至少已有2500多岁了,是真正源远流长的越文化。

(作者系绍兴咸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顾问)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谢媛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