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位高一学生的妈妈,一大早给我发来信息说:
“管见老师早上好!从昨天开始,我们家孩子去艺考中心培训了,他说喜欢主持播音,想去考传媒类院校。
一开始我是不同意的,因为我喜欢他去做警察,以前他也是喜欢做警察的。
但是看他信心满满的样子,加上跟我说他自己确实喜欢这个专业,我也就想着,与其让他选择自己不喜欢的,不如顺着他自己喜欢的来,说不定也能够有另一番天地,于是我也就支持他了。
孩子这个学期的状态比之前好了很多,但是还有很多的不足,我想一口气也吃不成胖子,能够越来越好我也就心满意足了,我说让他找您聊聊,听听您的意见,不知是否可以?”
首先,我要为这位妈妈点个赞。
能转变自己的观念,尊重孩子的选择,并予以精神上和经济上的支持,是很不容易的,据我所知,像这样的艺考培训,一个月花几万块钱很正常,对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来说,也是一笔巨款。
孩子进入高中后,由于是竞争性教育,各类选择就会越来越多,比如选考选什么课目,专业方向怎么定,都是一些大问题。
每当这个时候,父母总会根据自身的一些经验,给出建议,这些建议,表面上看起来没有问题,因为这往往是被自己的人生证明过的。
正因为如此,当父母的建议不被孩子接受时,父母就会不开心,会认为孩子年轻,怎么这么不懂事,甚至恼羞成怒,恨铁不成钢。
但年轻人的想法真和父母不一样,前几天,我和一位高考生聊天,问他想不想出国?
我当时想,他可能会回答不愿意出去,因为目前的国际形势。
结果没想到,他说:我还是想出去,因为我想出去看一看,不出去看看,怎么知道外面的世界呢?
我问他,那你想去哪个国家呢?当时我心中的答案是英国、法国、瑞士等等。
结果他的回答又出乎我的意料,他说他想去荷兰,他看到过相关资料介绍,阿姆斯特丹特别美。
你看,这就是两代人的区别。
我们更多是从安全、传统等角度考虑问题,但年轻人不是,他们更愿意尝试,去体会未知的世界。
你可以说他们不够成熟,但反过来想一想,什么叫成熟呢?谁又不是这样过来的呢?
所以,对孩子来讲,父母要更多地去理解他们。
现实生活中,父母对孩子付出,一般都心甘情愿、无可挑剔,却很少能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去倾听、理解孩子。
不理解孩子,就容易走入教育的误区,就容易伤害孩子的心,就容易失去孩子的信任。
尤其是正值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的,往往不是实用的忠告,而是:
充满暖意的附和。
不管遇到什么问题,父母的一句“我懂你”,比任何说教都来得有效。
每一颗心,都需要被温柔以待。
我懂你,是最妥妥的温柔。
(越牛新闻综合自管见参考)
作者: 编辑: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