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内核,空间是载体。创新发展农村新型文化空间,是做好新时代基层文化工作的关键之举、破题之作。我们应当从融合设置、多元管理、人才培育三个维度推动农村新型文化空间建设。
优化文化空间与优秀本土文化的融合设置。绍兴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颗明珠,其中蕴含着绍兴百姓独特的价值观念、文化心理、审美取向。要把文化空间建设与绍兴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相结合,与民众意愿相结合。如柯桥区齐贤街道羊山攀岩中心建设在羊山石境周边,现代的时尚建筑与古老的残山剩水景观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效应,成为苏浙沪地区运动休闲、观光祈福、健康养生热门景区。除了精心设置文化地标外,还要充分利用现有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各类闲置空间、商业设施空间等,形成一批“小而美”“小而精”“小而秀”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这些空间不仅能解决硬件空间不足的难题,还能与原有公共生活叠加、互补、融合,实现“润物细无声”的强大文化生命力,为乡村振兴增添新的色彩。
加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多元化融合管理。文化空间的建、管、育、用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考虑公益性这一基本属性,也要考虑群众实际需求和长效运管等实用性、可持续性问题。要坚持党建统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以更加开放的管理机制,促进不同管理方、不同文化设施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合作,推进文化服务内容和机制的融合创新。如柯桥区齐贤街道在对中共绍兴独立支部纪念馆、城市书房进行兜底管理基础上,引入第三方社会力量对日常管理服务进行功能强化,同时推出了周末游、乡村研学、露营休闲等服务内容,使群众的不同文化需求在多元化运营中得到满足,也使公共文化空间使用率得到提升,培育了文化企业,带动了乡村文旅发展。
促进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与人才培育机制融合。人才培育是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决定性环节,新型文化空间的创新服务归根到底要靠文化人才队伍来实现。要领会和运用人才培育的内在规律,加大本土挖掘、机构邀请、向外招聘力度,完善文化人才的选拔培养任用机制,为文化人才建立专业培训、评级管理、政策扶持、交流使用等全链条机制,逐步解决数量不足、素能不高、梯队断层等问题。如柯桥区齐贤街道依托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立了由文化行政人才、文化艺术团队管理人才、文化艺术专业人才组成,文化志愿者、文化爱好者有效补充,专职和兼职相结合、在编和聘用人员相互补充的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培育出“星火齐贤”“周末剧场”“萧绍好声音”等文化品牌。
作者单位 柯桥区齐贤街道办事处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方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