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镜湖疏浚还湖 牵动湖名之争

2024-03-19 10:31

来源:

绍虞平原上最大的湖泊湖即将疏浚还湖,周边的环湖核心区也将启动开发。这一消息传开后,古老的湖泊因为名称之争再度成为焦点,它该叫湖?镜湖?还是……

民间俗称的湖,是江南水域绍兴的一颗明珠,一段时期还是周边乡镇的饮用水源地。“”字生僻,“”字至今没有录入字库。自从2002年镜湖新区开发至今,这个湖泊同时拥有了两个名字:“镜湖”和“湖”。究竟该怎么称呼?对此,文史专家、相关部门、市民代表有着不同的意见。

这片宽阔水域有何来头

湖是绍兴名湖,历代地方志记载的面积相对稳定。其中乾隆《绍兴府志》记载:“湖,万历志:在府城北十里,周回广十余里,俗又呼为黄湖,为舟楫往来之道。”

目前,湖水域面积约3348亩。整治工程实施后,将新增调蓄容积650万立方米,恢复水域面积约1474.7亩(即在现状下新增),恢复到围湖造田前5000亩左右的水域面积。

听到湖即将疏浚还湖的消息,东浦街道湖口村经济合作社书记陈根荣心情激动:“面积大、风光好、水质佳、水产多、有文物,如果开发,一定会比绍兴其他地方更大气、更吸引人。”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湖周边实施围湖造田,围垦面积为2000余亩。陈根荣回忆,那时没有机械设备,大家肩挑手抬整整干了一年。大部分围垦土地至今依然是附近村民的粮田,部分用作了农庄、公路等的开发建设。湖曾经还是绍兴部分乡镇的饮用水源。小舜江工程供水后,不再具有供水功能,但其优良的水质一直留存在水乡人的记忆中。

湖是潟湖,在长期海进海退中逐步形成。这个湖泊最早的记载来自南宋《嘉泰会稽志》的卷十八拾遗“湖,镜湖之别派”。这里的镜湖,即东汉会稽太守马臻所筑的水利工程古鉴湖,有学者认为,“别派”的说法是因为南宋时湖部分承接了鉴湖淤积湮废后的水利功能。同是在南宋,当时的绍兴知府曾治理湖,疏浚通往这里的九条河流。

明代湖上修筑避塘,如今已成为全国文保单位。嘉庆《山阴县志》记载:“舟楫往来遇风辄遭覆溺。”明天启中,有人发愿誓筑石塘。崇祯十五年,有人用尽财力在湖中建塘六里,造了三座桥,5年才告竣工,从此,“塘内舟行既可避风涛之险,兼以捍卫沿湖田囿”。

烟波浩渺的湖面上,避塘如长虹卧波。避塘全长约3.5千米,呈南北走向,由实体塘堤、石桥、石亭相间组成。塘身大部分用长约2米的条石叠砌,塘顶铺设石板,榫卯衔接。塘上现有群建、金光、朝阳、普济四座石梁桥。塘堤南首有石亭。避塘构造合理,风格古朴,是至今保存较完整的大型水利设施,2013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避塘与纤道不同。后者是背纤行舟的塘路,而避塘兼顾避风、交通功能。“四五年前的避塘人烟稀少,如今游客很多,成了小众旅游胜地。”90后绍兴文史爱好者沈先生说。据统计,春节期间这里吸引了上万游客光临,成为镜湖新区一个新兴的旅游热点。

据悉,湖周边开发已经提上日程。目前有关部门正在深化完善湖底隧道项目的前期研究。根据规划,湖周边为镜湖新区的环湖核心区,规划图上湖南侧的国际活力岛上高楼林立,疏浚的水域将打造内湖,剧院、水街、城市阳台、文化中心傍湖而立;其余是外湖,中间相隔一条湖心堤。

绍兴文史馆副馆长、《绍兴市志》总纂任桂全建议:“水域周边可保留一部分空地,未来用来建设城市公共空间。”

“ 湖”啥时候称“镜湖”

“镜湖与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湖泊,一个是人工湖,一个是潟湖;一个在古城东南、正南、西南方,一个在古城以北。两者之间不能移花接木!”一位文史研究者说。

专家所指的镜湖,确切来说是古代的镜湖,即东汉会稽太守马臻率众筑造的人工湖泊,得名于黄帝铸镜于此的传说。因避讳,北宋开始称鉴湖,南宋湮废,至今民间习惯用“鉴湖”来指代该湖残存的水域。在文史界人士看来,镜湖即鉴湖,这个人工湖在水利史、文化史上有着特殊意义,镜湖这个称谓有特指,不能轻易挪用。

湖是镜湖新区范围内唯一的大湖,2002年新区启动开发。原绍兴市城建委主任钟华华回忆:“当时镜湖新区定名时,是因为‘镜湖’叫得响,并没有把湖改称镜湖的打算。”

绍兴市鉴湖研究会理事童志洪在《越史拾遗》一书中讲述了当年湖改称镜湖的缘由。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鉴于整合后的湖是鉴湖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大最集中的区域,而东汉太守马臻所筑的镜湖在南宋初年业已堙废,所余水面早已改名为鉴湖的史实,同时考虑到“”两字难写、难懂,外地人往往将它当作山兽等多种因素,为了便于对外宣传,进一步提高绍兴水乡的知名度,2002年10月30日,绍兴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37次会议在对市政府提交的《绍兴大城市发展战略纲要》作了专题审议后,决定将湖改名为镜湖。

镜湖开发办一位工作人员回忆,新区成立之初,有些资料湖的位置上标注名称就是镜湖。但本地人依然习惯称湖,书面应用时,“镜湖”则频繁被使用。

2016年前后,绍兴有关部门派人专程进京,到国家语委申请将“”字录入国际字库,未果。

2017年,绍兴市《政府工作报告》用“镜湖”替代“湖”,报告提到:“……推进以镜湖、瓜渚湖为代表的‘十大湖泊’景观提升,积极建设‘花园城市’……”2020年绍兴发展大会推介镜湖新区时,提到围绕环湖核心区,打造五个主题鲜明的功能组团,介绍“环湖核心区”时用的是镜湖。如今镜湖开发办在湖开发的相关工程文件中,也以镜湖来称呼这片水域。

“镜湖新区开发启动时,当时就有人对‘镜湖新区’提出异议,认为这个名称容易引起误会,也是对文化资源的极大浪费。”一位文史专家回忆道。部分越文化专家反对湖改叫镜湖,首要理由是古代的镜湖深具文化内涵。那么它的意义究竟特殊在哪里?

稽山、镜水是越地文化的代表,镜湖即鉴湖,是绍兴的母亲湖,是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对于绍兴历史文化的意义非凡。镜湖有很多称谓,如鉴湖、长湖、庆湖等。东汉时期,会稽太守马臻纳山阴、会稽两县36源之水为湖,南到会稽山北麓,北到塘,东至曹娥江,西至西小江,湖堤长56.5公里,以绍兴城稽山门为中心,分称东、西湖,与绍兴古城以北的湖是两码事。

历史上镜湖面积是西湖的30多倍,成名更早,“六朝以上人,不闻西湖好。”魏晋以来,镜湖成为文人名士向往之地。王羲之赞叹:“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王献之称:“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描绘镜湖绝美景象。《全唐诗》收录的2200多位诗人约有四分之一来过浙东,镜湖作为唐诗之路精华地,留下了李白的“一夜飞渡镜湖月”“镜湖水如月,耶溪女似雪”,杜甫的“鉴湖五月凉”,贺知章的“唯有门前镜湖水”,这里还是诗坛佳话“元白唱和”发生的地方……

镜湖功在水利,利在文化。北宋以后,百姓多以鉴湖称之。王十朋曾云:“杭之有西湖,犹人之有眉目;越之有鉴湖,犹人之有肠胃。”北宋曾巩名篇《序越州鉴湖图》提到鉴湖面临“盗湖危机”,并不惜笔墨强调鉴湖对于水利和农业的重要意义。南宋以来,住在鉴湖畔的陆游歌咏不绝。随着宋室南迁、人口激增,鉴湖湮废,平原北部湖泊接纳原来鉴湖水,所以有“湖,镜湖之别派”的说法。

学术上称山会地区的运河水系取代鉴湖水系。明嘉靖年间三江闸的建成,标志着新的全局性的水系调整完成。但后世复湖与废湖的争论不断,陆游、王十朋是复湖派代表,他们认为复湖能取得长远效益。上世纪80年代,陈桥驿、周魁一两位大家在研究鉴湖兴衰时,仍持不同见解。

现实中,古代镜湖所在的区域千年流变,历经沧海桑田,面貌发生变化,原本湖区范围内市镇绵延,后来仅剩下零散湖泊和宽阔河道。

现在绍兴人说起鉴湖,指的也是古代镜湖残存的水域。人们依然称之为母亲湖。提起它,绍兴人的眼眸里漾起粼粼波光,浮现鸥鹭横波、烟柳藏舟、白玉长堤、浩渺如镜的画面。

古代鉴湖范围过于庞大,存在现实问题——很多人不知:鉴湖到底在哪里?上世纪80年代绍兴县鉴湖区,包括了现在的城西、城南、东浦等地。它们在相同的区划内,也都包括在古代鉴湖范围内,但彼此间相距甚远,实际使用过程中容易让人摸不着头脑。现在仍有东鉴湖、鉴湖街道、鉴湖景区等地名,以东鉴湖为例,加入“东”字以示区别,能让人准确地识别和找到位置。这是地名顺势变化的一则案例。

如何定名各抒己见

地名,包括自然地理实体名称、行政区划名称、街路巷名称、具有重要地理方位意义的地理实体名称等。地名是人们赋予的,能被社会大众广泛使用,它具有社会性、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及代表性等特性。

现实中,不论是湖、镜湖,都有很大的名气。

湖名称能反应地方特色,用方言读起来明快利落。这个名称在老绍兴人眼中地位特殊。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当年湖环湖约有20个村庄,虽然多半已经拆迁,但上了年纪的村民仍喜欢讲湖的故事。特别是曾经以捕鱼、航运为生的村民,提到“湖”便敞开了话匣子。

镜湖的名气不遑多让。镜湖新区开发20多年来,与绍兴古城以北这片土地成为发展高地。记者随机询问了几位市民,其中约半数人认为镜湖就在镜湖新区,就是湖。“因为镜湖新区里面就这么一个大湖。”一位市民说。

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和社会事务处相关负责人说:“从现代地名的命名规范来看,湖和镜湖两个都不符合规范,建议政协开会讨论相关事宜。”“”字没有录入字库,“”两字冷僻,实际使用中已经出现“央茶”“昂桑”等词作为替代的现象。但镜湖虽然被一部分人接受,仍存在争议。

绍虞平原上最大湖泊究竟该怎么称呼?文史专家们纷纷给出了意见。

本地学者胡文炜系统研究过湖,他认为这个问题分读音、学术、实用三个层面。读音即“昂爽”,字形在史料里有过多次变化,“”字最初是“禾”字旁,也出现过“央茶湖”称谓。出于实用考虑,沿用湖无论视觉和语音都“不美观”,而“镜湖”响亮而有诗意。地名称呼、写法发生变化很常见。

“范寅的《越谚》是反映清代越地方言、谣谚集的语言文献,考证科学,收罗详尽。在口语方言的语境里,很多方言难以用文字来表述,也存在很多用谐音代指的现象。”本地文史专家方俞明指出,既然“”用来表示方言发音,抓住表达核心意思“黄颡鱼”即可,他建议改成昂桑湖,“古代典籍中也曾用昂桑湖来代指过这片水域”。

越文化研究会会长鲁锡堂表示,“真正的镜湖就是鉴湖,这是历史形成的,也是约定俗成的,更是古典文献和当代媒介书籍常用的。”同时他认为,行政单位或开发区的名称不等于湖泊的名称,可以称“镜湖新区”,却不可以将镜湖新区内的“湖”或其他湖泊改称为“镜湖”!鲁锡堂递交过相关内容的政协提案,反对改称镜湖,他提议湖可以改成北湖或北鉴湖。

越文化研究者封晓东持类似观点,他提出,鉴湖(镜湖)和湖两个湖泊当下仍然并存。鉴湖南宋时湮废的是其水利功能,湖泊实体真真切切残存着。湖更名一事需慎之又慎,可以根据史料更名“王公湖”。

原绍兴市城建委主任钟华华认为湖这个称谓更好,能够彰显地方文化特色。同时应该尊重“镜湖即鉴湖”的历史事实。

绍兴文史馆副馆长任桂全认为出现争议的根源在于方言文本保护层面存在一定的缺陷,集中表现在“”字没有录入字库。“纵观历史发展进程,变化是常态。”他认为现在这片湖泊叫镜湖无妨,但要保护好“湖”这个方言称谓。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方嘉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