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西南方向开车出绍兴市,沿着连绵山脉下的省道,一道曲水,从苍翠的会稽山下流出,一千六百余年绵绵不息。流出一地碑林、石刻,流成了兰亭。当学生时,诵王羲之《兰亭集序》,文采风流,如诗如画,洋洋洒洒。对那里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的美景梦寐思之。今日有幸造访,得以瞻仰心仪已久的书圣遗迹,好不惬意。
兰亭位于绍兴县兰亭镇兰亭村,汉代驿亭所在,故名兰亭。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邀集谢安等41位文人贤士在兰亭修禊,临流泛觞,饮酒赋诗,写下了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因而闻名传世。
自山口走进,入一道篱门,是大片山坡竹林,枝叶繁茂,清新翠绿,青澜似海。阵风吹拂,连连竹叶,似少女舞摆着的青纱舞幔,飘逸舞动;倒映入河水之中,又似漂洗的墨绿帷帐,随波飘荡,清风阵阵,绿荫婆娑,顿觉幽深空寂。
山林中隐隐地现出楼台亭阁,却不是金壁辉煌,溢彩流红,房舍水榭也简洁素淡。一切显得恬静幽雅。亭子周围古木遮天,花草丛生,百花吐艳,好不令人心生欢喜。这周围苍山的颜色,是刚刚浸染过的绿,苍翠的岭头上,几株清新的树,不知是不是因为刚刚被春雨洗礼过的原因,在此刻明净的天空下,连叶子都透着新生的青嫩。苍松挺拔,青草葱翠,山间微风袭过,花香四溢,馨香扑鼻,沁人心脾!在这其中,天然的景观与人工建筑十分和谐地统为一体。真乃好一个静心修身之处。
沿着精心铺设的鹅卵石小径,行行走走,漫步于青山、银流、碧沼之间,呼吸着比蜜水还甜的新鲜空气,端详着一株株树的英姿,令人不禁想起了国外一位学人讲的这样意思的话:“诗是我辈俗人的作品,大自然的杰作是树,一株树要比一首诗美丽得多!”
竹林滴翠,草木溢香,水声“淙淙潺潺”,鸟儿“唧唧啾啾”。爽风扑面,清风萦怀,使人感到犹如置身世外,心神怡然,好不愉悦。更是体会到了王羲之“清泠涧下濑,历落松竹松”般的愉悦。亭台楼阁,错落于山水之间。一路寻来,可见鹅池、鹅池碑亭、兰亭碑亭、流觞亭、御碑亭、墨华池、墨华亭等等……小兰亭西侧“乐池”为最近新建,池面十亩许。临池有一草亭,曰“俯仰亭”。池中有竹排、小舟,池西有饭庄、茶室供游人休憩。小兰亭东侧为流觞亭,这是兰亭的中心,它面阔三间,四面有围廊。亭前有一弯弯曲曲的水沟,水在曲沟里缓缓的流过,这就是有名的曲水。正所谓“曲水叠石,绿柳成荫”。当年王羲之等人就是列坐在曲水岸边,有人在曲水的上游,放上一只盛酒的杯子,酒杯有荷叶托着顺水流漂行,到谁处停下,谁就得赋诗一首,作不出者罚酒一杯。当今很多游人来到这里,兴致勃勃地用塑料杯子,盛上饮料,放在曲水里“流觞”,体味当年曲水邀欢的情趣。
古雅的建筑,精湛的碑刻、楹联和匾额,无不散发着儒雅的翰墨风韵,无不搏动着中华文化的血脉,承载着中华文化的核心,展现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光辉的文化成就!令人深深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无不让人升起一种独树一帜,独领一方的文化感受!它们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像一部部石刻的史书,让我们重温着祖国的历史文化,激发起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让人看一眼遍使人流连忘返。
我和一群游客久久地观览丰富多变的笔法造型,观其气,恢宏若曙光之喷薄;品其韵,天成若婴儿之初啼。线条婉转通顺,结字饶有古意,颇具盛唐气象,神韵又见魏晋风骨,独具匠心,妙不可言!更有甚者蚕头燕尾之中隐隐有青龙盘居悄然飞动之势,笔画交织之际空间的古朴质素扑面而来。那种精神愉悦,身心陶醉的情景,委实令我为之感动。
我伫立在水边,望着那滚滚清流欣然而往,一去不回。想岁月如斯,淌尽千古人物。追思王羲之于永和九年的暮春三月,邀约诗友谢安、孙绰等40余位名流,列坐曲水之边,羽扇纶巾,手执拂尘,儒雅倜傥,谈笑风生,曲水流觞,饮酒吟诗抒怀,是何等的光景啊。云蒸霞蔚,葱蔚洇润,林籁泉韵,雨条烟叶。更有“竹亦得风,夭然而笑”的姿态引得雅士们逸兴湍飞,一时诗思涌潮,临水挥毫畅抒胸臆。于是,那琼浆玉液,状若清露的酒和渟膏湛碧,涎玉沫珠的水,便流成一首首瑰意琦行的诗章。然而谁又料到,这一次雅集的活动,竟使兰亭名扬天下,历久不衰。
尽管,变幻着的岁月如苍狗白衣,而今,人们之于兰亭,其深层的书法意识也许有所淡化,它只不过是一个旅游的风景点。然而这会稽山下的一曲细流,永远是中华文化的一脉清泉,兰亭永远是书法中人的心头情结。
袅袅春风,青芽尽冒,兰亭之美,美在疏朗;泉声咽危石,白色冷青松。兰亭之美,美在幽寂,林木苍翠,远离尘嚣。翰墨醇香,将永远曲水流觞。
作者:胡宁宇(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 编辑:叶露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