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峥嵘岁月里的那台拖拉机

2024-03-15 14:54

来源:

通讯员 顾鹏程 照片为资料图片

上世纪60年代,我市开始推广使用手扶拖拉机,图为拖拉机在田头作示范表演(照片采撷自《绍兴旧影》)。

当年开上一辆手扶拖拉机,帅气根本挡不住,令很多人羡慕。

适合南方水稻田耕地的“改良版”手扶拖拉机。

当年新昌南明机械厂生产的红旗5型手扶拖拉机。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全市各地正如火如荼进行春耕备耕工作,为新一年丰产丰收打下良好基础。可能大家不太了解,绍兴在上世纪60年代便开始引进手扶拖拉机耕种,着手研发制造手扶拖拉机,并且在该领域独领风骚数十载。

告别“耕田必用牛”时代

据《绍兴市志》记载,1955年,随着农村合作化运动兴起和农业耕作制度改革,绍兴各地开始引进和推广新型农机具,用来代替传统农耕用具。

1964年,农村社队试点手扶拖拉机耕作,如上虞引入10台工农7型手扶拖拉机,在梁湖、小越两公社使用。1965年,诸暨引进工农7型手扶拖拉机和丰收35型中型拖拉机,在红门、安平两公社试点。1966年,柯桥、兰亭、安昌也相继引进工农11型手扶拖拉机。1967年,嵊县白鹤、中爱两公社购入常州产工农7A型手扶拖拉机,并配备有旋耕机和双铧犁等机械,功效一下子比牛力提高5倍以上。

至1980年,绍兴全地区共配备手扶拖拉机9596台,并有浙江5型、红旗5型、工农7型、工农7A型、工农12型、东风12型等7种机型,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操作,也让农民告别了“耕田必用牛”的时代。

自研农机克服“水土不服”

“能用、爱坏、常修”是旧时国产农机产品的通病。上世纪70年代中期,绍兴部分社队开始推广大中型手扶拖拉机,用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但事与愿违,一开始即遭遇“水土不服”现象,原因是这些机械只适合北方松散土质,犁地耕田时遇到南方水洼泥泞土质就动弹不得。而且,当时的农民对农业机械知晓不多,使用时碰到机械故障不懂维护,只好退而求其次,将之转移到道路运输和船舶航行。因此,在当时路上行驶的拖拉机和在水里航行的机耕船(也叫船形拖拉机)特别多。

1982年5月,上虞县农机具研究所、东关农机厂和东关木器厂,联合研制出一款“娥江—2.4型水田耖”手扶拖拉机,由牵引机架、升降机、耖齿角度调节机、耖体、耥板等部件组成,驾驶员可以单人乘坐,手扶扶手架操控,适合泥脚深度在25厘米以下的南方丘陵地区小块水田耕地。为增加抓地力,该手扶拖拉机还对轮胎加以改良,在铁轮周边增设凸缘,让轮毂如同穿上钉鞋,克服了传统手扶拖拉机遇泥地易打滑、走不动、使不上力等缺点。

当时,我市“改良”版手扶拖拉机一经推出,就深受农民朋友喜爱,且具有转弯半径小、重量轻、机型巧、操作灵活等优点,还可以进行犁耕、旋耕、平整、碎土等多种田间作业,后通过省级考核鉴定,荣获浙江省科委优秀科技成果四等奖。

打造农机行业新标杆

迈进21世纪之后,浙江奔野拖拉机制造有限公司以及新轴实业、恒丰机械、汇达丰机械等一大批中小企业,受益于新昌制造业土壤,纷纷征战拖拉机市场。

“奔野”成立于2013年,当年销售就有500台,产值2000万元。2014年销售2600台,产值1亿元。据了解,“奔野”的客群主要在东北黑土地,公司长年派技术团队奔波驻扎在东三省,研究气候变化、土壤特性,并开展驻点服务。“奔野”当时针对拖拉机传动装置,将定位销改成挡圈和花键,这一改动是技术人员针对拖拉机在东北大雨中工作、泥土黏性成倍增加、传动力加大、定位销吃不消易断裂等缺点而作出的改进。此外,每年进入10月,东北气温开始下降,当地农民习惯往水箱里加注热水,让拖拉机快速启动,但这也会导致发动机受热不均,对整机造成严重损害。为此,“奔野”设计了一个底盘加热系统,并且与上游企业研发,不断优化部件,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

目前,“奔野”虽已搬迁至宁波,但其当年在新昌精心塑造农机行业新标杆,让越来越多的拖拉机产品奔赴广阔农村,也成就了一段佳话。

作者: 编辑:蒋超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