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一曲莲花落,痴情六十载

2024-03-13 09:35

来源:

今年对绍兴莲花落艺术家胡兆海来说是个里程碑式的年份——从艺60周年,为了向这位奋斗不止的老艺术家致敬,展示他光芒四射的艺术成就,绍兴莲花落协会计划于今年10月在绍兴大剧院举办一场莲花落大演——“胡兆海从艺60周年《四代同堂》演唱会”。届时久不登台的胡兆海将重演令观众们难忘的经典曲目,他的弟子、家人也将登上舞台,展现莲花落的魅力。

在绍兴曲艺界,胡兆海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是绍兴莲花落的领军人物。60年来,他创演的莲花落曲目不仅救活了这个一度濒临消亡的曲种,让莲花落走“红”至今,还把莲花落推向了全国艺术的最高殿堂。为了让莲花落长唱不衰,他个人出资兴办绍兴市地方曲艺学校,培养了诸多莲花落艺术新人,至今仍然为这些活跃在舞台的中青年弟子们打磨作品、出谋划策。为了还原这位老人传奇般的艺术人生中最真实的细节,记者日前对胡老作了一次专访。

胡兆海,出生于1949年10月29日。1963年考进绍兴第三届戏曲训练班学习绍剧二花面,1965年支农后参加农村俱乐部演出莲花落,1972年一曲《三根扁担》唱红绍兴城乡,1973年进入绍兴曲艺团成为专业莲花落演员,1984年为浙江省曲艺团莲花落队演员,1997年后个人出资兴办绍兴市地方曲艺学校。现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绍兴莲花落代表性传承人,浙江省绍兴莲花落协会创会会长,绍兴莲花落艺术团团长。

“启蒙”来自市井叫卖

胡兆海出生于越城区新建路人民路口的一个贫寒之家,父亲靠拉车挣钱,家里4个子女,他排行老二。作为家庭妇女的母亲,先是靠卖血、捡柴贴补家用,后来进了街道纸品厂工作,生活才稍安定。困苦家境没有压倒胡兆海对艺术的追求,相反,冥冥中艺术的召唤,加上自身的天赋,他竟从身边叫卖的吆喝声中接受了最早的“艺术熏陶”。

“印象最深的一次,我11岁时,听到叫卖声从家门口走过,我听听这么好听,情不自禁地跑出门,一直跟在后面,从新建路一直跟到观音弄。这个人主要喊什么呢?就是‘钢筋锅、洋瓷脸盆,有钢筋锅子、洋瓷脸盆好修’。”胡兆海忆起往事,他张口而出那腔调,音色深广、回味悠长。

胡兆海12岁那年,绍兴曲艺培训班招生,“初生牛犊不怕虎”,胡兆海一听说就小跑着赶去报名。他那天真加滑稽的表演,引得围观人群哄堂大笑。招考老师说了一句玩笑话:“等你长到高过了球桌,再来考吧!”一直到16岁那年,绍兴第三届戏曲训练班招生,胡兆海再一次去赶考。这一年竞争激烈,1000多人报考仅录30多人,热爱艺术且有天赋的胡兆海获得众多考官青睐,终于进入梦寐以求的科班。

不过,胡兆海的艺术道路并没有从此一帆风顺,1965年戏曲训练班被迫撤销。17岁的胡兆海只能选择下乡支农。1965年4月29日,他挑着简单的铺盖来到当时的绍兴县解放公社联合大队(兰亭镇联合村)插队当农民。当晚欢迎知青联欢会上,胡兆海被村民要求唱莲花落。尽管因为紧张,他把莲花落《两只羊》的唱词也唱颠倒了,但还是赢得了叫好声。四邻八乡的村民听说了,都来请他去唱莲花落,每到一个村子,周边村的村民都会像过节一样赶来捧场。

“我喜欢唱戏,经大队同意去各村唱戏还可以抵工分。”胡兆海说,就算老百姓没通过村里,单独请他去唱“路头戏”不抵工分,他也乐意去。大受欢迎的演出激起了他的创作热情,胡兆海如饥似渴地寻找着素材,白天看“小人书”,晚上就上台“现炒现卖”。一次,胡兆海在田间听来一个简略的故事,灵感涌现,竟创作成能唱上两个晚上的莲花落《上海奇案》。

科班经历、艺术天赋和对古城市井、田间村落的熟悉,都为胡兆海成为弘扬绍兴莲花落艺术的“天选之子”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莲花落流行在绍兴及其周边地区,说唱化了的绍兴方言通俗易懂、风趣幽默、生活气息浓郁,深受绍兴百姓钟爱。”胡兆海表示,凝练于真实生活的艺术,才会有长青的生命力,就像他改编、演唱的《三根扁担》《回娘家》《姑娘上门》曲目一样,至今仍让他激情澎湃,观众们也百听不厌。

《三根扁担》救了莲花落

1968年至1972年间,胡兆海每天挖土、挑担,整天做农活,但他心里仍惦记着莲花落,这是他心里的一道光。1972年9月,从绍兴县文化馆传来了要恢复排演莲花落的消息,他当即骑自行车赶了一百多里路来到文化馆,他实在太想唱莲花落了。可是没想到,这次卡在需要绍兴县本地户口上。几经周折,胡兆海才获得了辅导排演的“临时”身份。

排演的剧目《三根扁担》,正是来源于这四年胡兆海的亲身经历。扁担这四年来与他朝夕相伴,每天挑水、挑土必不可少。“扁担挑得好,能展现年轻人的好身板、好架势。”当时莲花落人才匮乏,作为一个地方剧种已经“奄奄一息”,县领导决定,如果这一次排演不成功,就只能让绍兴莲花落自生自灭。

“三根扁担软悠悠……”运腔圆润甜糯,表情动人,临时顶替上台的胡兆海居然一炮打响,一时间“迷倒众生”。绍兴广播站马上把他请去录制了《三根扁担》的磁带,1972年9月30日,全县广播都开始播放《三根扁担》莲花落,莲花落再一次响彻绍兴的大街小巷。在广播还是主要传播工具的上世纪70年代,绍兴广播里放得最多的就是这曲《三根扁担》莲花落。现在不少60岁左右的绍兴人,至今对这一曲目还有印象。许多年轻人此前不知莲花落为何物,自从听了《三根扁担》后,就一下子迷上了莲花落,就像现今的流行歌曲一样,传唱开来。“《三根扁担》这个曲目,如果停留在原来老腔老调基础上,那就不会有发展,更不会被广为传唱、认可。”后来,胡兆海反复琢磨,对这个曲目不断改进,把原来拖泥带水的唱词去掉,在情节、曲调上也进行了多方改革,作了多种尝试,才有了《三根扁担》的一炮走红。《人民日报》为此撰文:胡兆海一个人救活了一个曲种。胡兆海也从此走上了专业从事莲花落艺术的星光之路。

《回娘家》让莲花落“红”了40多年

《翠姐姐回娘家》(简称《回娘家》)是莲花落最为经典、最为人们熟知的曲目。胡兆海在上世纪80年代及90年代初曾经两次出版盒带,第一次为节诗,第二次为全本。此外,1997年该曲目还被拍成了三集电视剧,吕静主演、陈飞主唱,荣获全国第11届戏曲电视剧评奖最佳编剧奖、最佳导演奖。2003年,绍兴小百花越剧团把此剧编入了陈飞“越坛飞燕”申梅专场演出中,虽然《翠姐姐回娘家》是其中的一出折子戏,但不仅展示了陈飞的多才多艺,还成就了首个莲花落舞台剧。同时,该专场演出十分成功,获得了高度评价,陈飞荣获第2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翠姐姐回娘家》一唱40年,取得了长青的艺术生命,至今仍是最红的莲花落曲目。”胡兆海说,《翠姐姐回娘家》的成功少不了当初一起参与改编唱词的文艺工作者的功劳。该曲目原名《娘家节诗》,当年他和杨乃浚、王云根一起打磨改编,给它取名《回娘家》,由胡兆海演唱,时长约17分钟。其后,胡兆海再次加以整理,丰富剧情,又取名《翠姐姐回娘家》。故事讲述的是,浙江平水一带旧时有个规矩,新媳妇要三年以后才能回娘家,在这条规矩之下,许多年轻女子的心灵受禁锢,从而引发了一出出令人啼笑皆非的家庭悲喜剧。

《翠姐姐回娘家》代表了胡兆海的艺术巅峰,他在继承传统绍兴莲花落的基础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创新,大胆改掉了原来唱腔音调平、节奏慢、拖沓等一些缺点,吸收了评弹、越剧、绍剧的表演手法。1982年,胡兆海带着自己的这部得意之作赶赴苏州,参加全国曲艺优秀节目汇演(南方片),与各路大腕“巅峰对决”。群雄逐鹿之下,他成功拿下了创作一等奖和表演一等奖。

随后的一段时间里,胡兆海参加了文化部组织的全国曲艺优秀节目,赴西南、西北十三个省市巡演。无论在新疆大漠深处,还是在青海大山里头,胡兆海的绍兴莲花落《翠姐姐回娘家》无一例外都受到了热捧。他在台上唱,台下密密麻麻的是一排录音机。《翠姐姐回娘家》让绍兴莲花落红遍了大半个中国,写下了莲花落发展划时代的一笔。

胡兆海在创作《翠姐姐回娘家》前后,还创作了一批雅俗共赏的新剧目,如改编、演唱的《常青指路》这一曲目,也让绍兴莲花落第一次跨过长江,抵达京城。

此后,他演唱的《血泪荡》《一夜夫妻》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好剧目,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的莲花落热潮。他演出时,常有热心观众用录音机录唱,演出结束后,再拎着录音机播放着他唱的莲花落喜滋滋地回家。胡兆海和他的绍兴莲花落,就这样越来越红。

《姑娘上门》登上全国艺术殿堂

胡兆海非常开明,对莲花落艺术饱含激情,与绍兴文艺圈里的编剧、音乐人都走得很近,长年沉浸在艺术创作的氛围里。

“我欣赏女性独立、自强之美。”胡兆海说,1987年他受邀参加首届中国艺术节北京主会场演出,于是着手对莲花落曲目《姑娘上门》进行了改编和再创作。

“当时改革春风已吹遍江浙大地,绍兴也出现了一批女能人。在传统观念里,婚姻恋爱都是男性主动、女性被动,《姑娘上门》则把恋爱婚姻的主动权交到了姑娘手中。”胡兆海为女主角李小梅植入才貌全双且经商成功的人设,她的汽车坏了,巧遇转业回乡的杨云来,杨云来帮她修好车离去。回到家的李小梅从媒人递来的一叠男青年照片中,发现了杨云来的身影。她推掉媒人介绍问来地址,大胆地去了杨云来家中。“在杨家,我给他们的见面设计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细节,两人都是通过杨云来家中的镜子互相打量对方……”讲到这里,胡兆海的手势和眼神都生动起来,“当时整个浙江也没有几个曲目获邀演出,整个绍兴就只有我去演了《姑娘上门》这出莲花落,这代表着莲花落‘活’了、‘红’了,进一步走进了全国艺术的殿堂。”

《三笑》收获了那个时代的“文艺心”

“艳阳天,春色美,遍地百花开,百花开,蜜蜂采,蝴蝶成双对。三月清明南风吹,桃红柳绿人如醉。”这是莲花落《三笑姻缘》(简称《三笑》,又名《唐伯虎点秋香》)的唱词,当时还是年轻人的胡兆海大胆地对绍兴莲花落传统唱词进行改革,不再拘泥于“到来临、看分明、快得紧”这些基本台词的承启,用“夜静只留灯作伴,更深未有月相亲”这样具有文采的唱词,加上他外形、做唱俱佳的生动演绎,让莲花落《三笑》走进了当时年轻一代人的心中。在传统戏刚开放的时代,《三笑》在嵊县剧院连演10场,场场爆满,在上虞工人俱乐部售票演出半个月,同样场场满座。

莲花落《三笑》当时深受知识分子的喜爱,也影响了一代人的艺术创作。非遗国家级传承人杨乃浚先生、绍剧一代宗师六龄童章宗义先生、绍剧表演艺术家十三龄童王振芳老师均表达过对《三笑》的喜爱。

“我是听着胡兆海老师的《三笑》慢慢变老的,这部莲花落我自己也会唱,我们那一代的绍兴年轻人都非常喜欢,也给我自己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很多启示。”绍剧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建杨告诉记者,自己现今还时常会在舞台表演中融入莲花落《三笑》的片段,《三笑》影响了那个时代非常多的文艺青年。

(越牛新闻综合绍兴日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殷俊 文 袁云 摄 编辑:徐静怡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