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福州一24岁男子
因长期戴耳机导致高频耳聋”
新闻登上热搜
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
全球有10亿左右的年轻人
正在面临无法逆转的听力损失风险
他们的年龄集中在12岁至35岁之间
24岁男子确诊神经性耳聋
耳机或是“帮凶”
近日,福州24岁的先生因长时间出现耳鸣来到医院检查,结果竟被告知耳聋了。
早在半年前,刘先生就已经有了轻微的听力下降。起初他认为是因为疲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出现了耳鸣,在夜深或者安静时,耳鸣情况就越发严重。
医生检查发现,刘先生的高频听力损伤严重,而我们语言频率相当于低频,这也使得平时他虽然耳鸣却还能听见正常的声音。鉴于耳朵结构的完好,医生考虑是因为神经受伤导致的听力下降。
经医生诊断,刘先生确诊神经性耳聋。医生说,因刘先生经常带着耳机,且耳机音量较大,在长期声音的刺激下,造成毛细胞损伤,最终引发了听力的下降甚至完全丧失。而神经性耳聋最大的特征便是常常伴随着耳鸣。
一觉睡醒
绍兴12岁孩子出现突发性耳聋
“昨天还好好的,谁知今天一早醒来以后,孩子就说耳朵有点闷闷的,听不清声音。”春节过后,市民陈女士带着12岁的儿子亮亮(化名)来到绍兴市中心医院耳鼻喉科门诊就医。在做了听力测试后,亮亮被诊断为突发性耳聋。
年仅12岁的亮亮出现耳聋,让家长一时难以接受。耳鼻喉科主任医师赵哲弘在问诊分析孩子的发病原因时,注意到家长提及的一个细节:开学前,亮亮因感冒并连续熬夜完成寒假作业。赵哲弘解释说,长期熬夜导致作息不规律,再加上感冒使免疫力下降,最终引发了突发性耳聋。他安慰家长的同时,开出了治疗药物。不到一周,亮亮复查时听力已恢复到正常水平。
像亮亮这样年轻的耳聋患者并不少见。赵哲弘指出,虽然突发性耳聋以往多出现在中老年人群中,但近年来这一疾病呈现年轻化趋势,学生、都市白领、教师和噪音工作环境中的从事者等都受到影响。
据了解,突发性耳聋又称为“突发特发性听觉丧失”,指的是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赵哲弘透露,春节过后,他们医院接诊了不少突发性耳聋患者。过度疲劳、心理压力、血管堵塞、病毒侵袭和免疫系统疾病等都可能诱发耳聋。
科学护耳
需要改掉不科学用耳习惯
“其实,市民只需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些,突发性耳聋还是可以预防的。”赵哲弘表示,易患突发性耳聋的人群包括长期工作压力大、频繁接触噪音、有不良生活习惯以及年纪较大的人。为了预防此类耳聋,市民不仅应尽量避开嘈杂的环境并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还需要纠正不当的用耳方式。
赵哲弘建议市民避免长时间通电话,因为这种行为极易损害听力。在使用耳机时,音量不宜超过60%,连续使用时间不宜超过一小时,特别是在嘈杂环境中,应严禁使用耳机。此外,他也提醒市民不要养成频繁清理耵聍的习惯。耵聍实际上对耳道有保护作用;过度清理反而可能引起霉菌或细菌感染。
对于注重清洁的市民,赵哲弘建议每三个月清理一次耵聍为宜,不宜过于频繁。鉴于耳道结构弯曲且十分脆弱,无论是耳道壁还是鼓膜都容易受到硬质掏耳工具的伤害。因此,在清理耵聍时,只应用婴儿专用棉签轻轻清理外耳道,切勿深入内耳道,并且强烈建议避免前往非专业的掏耳店。赵哲弘提到,门诊中经常遇到因掏耳不当导致的耳道感染甚至鼓膜穿孔的案例。
(越牛新闻综合笛扬新闻、海峡都市报、福建帮帮团)
作者: 编辑:严心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