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研学游让我学到了不少知识,原来最好的酱油,配料只有4种原料,分别是大豆、小麦、水和食用盐。”“参观中国酱文化博物馆才知道,日本的制酱工艺是从中国传过去的。”“自己体验制酱过程,才知道做传统工艺要付出多少辛劳。”……不久前,柯桥区实验小学的一群学生参与了松盛酱园研学游活动后纷纷表示收获满满,而这家老字号企业从去年下半年启动研学游活动以来,一直致力于宣传推广绍兴传统酱缸文化。
位于柯桥区平水镇的绍兴至味食品有限公司,前身是成立于1928年的老字号“松盛酱园”。自2003年起,公司专注于酱油现代化酿造与加工技术,目前是绍兴体量最大的酱油生产企业。2007年10月,公司创办的绍兴中国酱文化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填补了目前国内“中国酱文化博物馆”的空白。
“这两年,在中国酱文化博物馆的基础上,我们又投资2000多万元,打造了松盛酱园的研学游场地,包括20多间小教室、3间大教室,以及诸多研学游的教学设施、配套工具等,一天最多可以接待2000名学生。”绍兴至味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季国苗介绍,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就有学校和家长主动找上门来,体验松盛酱园的研学项目,最多的一天接待了近千名参加研学的学生;今年公司也会加大力度推广,以研学游宣传本地的酱缸文化,让孩子们体验身边的酱缸非遗产品。
记者了解到,在整个研学游过程中,学生们除了在中国酱文化博物馆了解酱的产生及历史记载、传统酱和酱油的制作工艺场景、现代酱油的制作工艺流程、绍兴酱园的发展史等知识,随后的体验环节也十分丰富。既有趣味实验课,学生们可以通过显微镜认识传统酱,了解传统酱油鉴别的小妙招;又能直接进入露天晒场,进行捣缸体验,感受制作传统缸晒酱油的辛苦。随后的手工课堂上,学生们还能直接参与甜酒酿的制作,并且可以把做好的甜酒酿带回家与父母分享。
<<<上接A01版 “前两天就接待了一个研学游团队,有20多个孩子。我们提前蒸好了15斤糯米,并为孩子们拌好酒药,很多家长也对甜酒酿制作很感兴趣,就与孩子们一起参与进来。”绍兴至味食品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吴光忠表示,这些带回家的甜酒酿,需要用旧衣服包裹保温,48小时后就能食用,已经有不少孩子向他反馈,带回家的甜酒酿味道很不错。
“去年公司的营收有6000多万元,其中80%以上都是酱油产品贡献的业绩,今年的销售规模预计能达到8000多万元。”季国苗表示,对研学游的投入有情怀的因素,并没有赚钱的打算,初心是想从孩子抓起,学习食品安全、健康知识。作为企业的“副业”,希望用研学游串联起绍兴传统“三缸”(酒缸、酱缸、染缸)文化,对城市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度解码,逐渐打造成有影响力的研学品牌。
作者: 编辑: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