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急群众所急补短板

2024-03-04 16:36

来源:

2月23日,南京市明尚西苑小区因架空层停放电动自行车处起火,引发火灾,15人死亡。记者实地探访越城区多个高层住宅小区,发现电动自行车乱停乱放问题较为突出,架空层、楼梯间、单元门厅等公共区域随处可见电动自行车,个别小区还存在电线私拉乱接、“飞线”充电等危险行为。

在笔者看来,高层住宅小区出现电动自行车乱停乱放等问题是因为住宅楼规划设计时未能预料到群众的现实需求。

我国曾是“自行车王国”,伴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动自行车以其快速、便捷、便宜等特点,逐渐取代了自行车,成为城乡居民短距离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据中国自行车协会的数据,截至2022年末,我国两轮电动自行车保有量约为3.5亿辆。面对群众基础如此深厚的电动自行车,住宅规划设计时却很少为它留一席之地。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设的住宅,多在底层设计有独户专享的自行车车棚,基本可满足一家三口的自行车停放需求。但进入21世纪后,高层住宅几乎取消了独户专享的自行车棚,底层改设架空层,地下多为汽车库,电动自行车的停放就更难了!设计与群众现实需求脱节,电动自行车去何处停车和充电成了大难题。

虽然有些小区后续建了一些电动自行车停放点,但那毕竟是见缝插针式的改建,多数场所较小,无法满足群众需求,于是我们不时看到有人把电动自行车停放在架空层或推上楼、推进家;而对于电动自行车的充电需求,集中停放点虽可充电但费用相对较高,让一部分抱着侥幸心理的人,使用起不安全的“飞线”充电或拎电池进家充电。

面对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和已经发生的灾情,我们应该有勇气去直面问题,更多关注问题的本原,想方设法去补短板。

当初面对汽车“停车难”时,不少老旧小区就通过挖潜和改造部分绿化带等方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停车难”;后来规划设计时,将汽车停车位作为新建住宅的配套设施,并对车位数量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那么,面对现在基数更大的“电动自行车大军”时,我们是不是该拿出当初解决汽车“停车难”的决心,急群众之所急,除了在规划设计时予以着重考虑,规定与电动自行车拥有量匹配的停车位、充电位数量,还要在已建小区去挖潜找地,下决心花大力气建设好电动自行车集中停放点,同时把停放点的充电费用降至与居民用电费用基本持平的水平,让居民有合适的电动自行车集中停放点,并愿意使用其中的充电设施。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 编辑:方嘉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