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体味年俗

2024-03-04 08:47

来源:

年前母亲打来电话,嫌城里过年太冷清,希望我带着家小回老家去过年,母亲虽然没有用强求的语气,但听得出至少她今年是不想来了。

其实我也想回老家过年,不光为了体味那份深深的乡愁,还想去看逢年必做的社戏,更想听除夕夜久违了的烟花爆竹声。

我是除夕下午回老家的。汽车翻过塔石岭坡,还未到村口,就传来零星的鞭炮声。村口路边见到不少小孩子兴高采烈从衣袋里拿出一只只甩炮,用火点燃引线,有的扔到溪沟水滩里,只听“呯”的一声,溅起一朵朵水花,有的扔到空的可乐罐里面,转瞬发出沉闷的炸响。这些淘气的孩子沐浴着年节的热烈而喜气的氛围,村庄上空飘着缭绕的炊烟,一阵阵炒菜的油香不时钻进我的鼻孔。这是我想象中的除夕。

汽车开到离家不远的晒场里停下。只见晒场里已经搭好了戏台,几个化了妆的演员在后台进进出出,不少村民聚集在此,边嗑瓜子边闲聊晃悠,戏棚里早已摆满了供人看戏的长凳和竹椅。亲戚对我说:今年做戏仍然是上海回来过年的朱老板当“会头”。说是要做4场,每场2万元。

母亲在大门口望眼欲穿,见我们拎着大包小包地到家了,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神色。我叫来族人帮着贴对联、挂灯笼。妻下厨烧菜,不一会儿桌面上摆得满满当当。母亲见我们动作快,赶在分岁的最佳时分,喜滋滋地催我去放关门炮仗。我搬出刚从村口小店买的二十响炮,放到道地中间青石板上,点燃引线。只听一声声极沉闷的炸裂声过后,半空中喷吐出一圈圈灿烂的烟花。这时村子上空已是火光冲天,围成了一片绚丽多彩的烟花世界。浓烈的硝烟味挟裹着浓浓的年味,把过年的氛围推向了高潮。

年夜饭吃好,照例是要看央视春晚,一家人边嗑瓜子边看电视。门外的鞭炮声很是猛烈,天空已被烟花闪耀得透亮。

放炮仗在农村中颇有趣,也附着些神秘色彩。儿时,一位同族长者,正月初一在天井青石板上放炮仗,4个里有2个哑炮,他一跺脚,脸色铁青,扔掉烟屁股,跌跌撞撞回屋。父亲见状给他拜年,告诉他,这叫“好事成双”,两只炮仗每只都一响,加起来就是双响,两声都响在地面,这叫“落地有声”,怕是今年有喜事了。长者听后,整个正月总是笑容可掬。

如今农村过年除了放鞭炮、演戏文这两样习俗还在年复一年地传承外,不少农耕时代传下来的过年习俗正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变化。譬如从前生活困难时,年夜饭的十碗头,有几道当家菜是摆摆看看的,凑碗头而已,是吃不得的。如元宝鱼、猪蹄儿,这些较贵的食材在当时没有备份,从除夕开始一直要摆到元宵节结束,方可食用。每天在蒸笼里蒸一遍,那肉已蒸得烂而无味。如今食材充足,除夕餐桌上不但丰盛,且无多少清规戒律,无拘无束了。

除了吃食已不受约束外,过年的礼俗也在变化。今年我去诸暨表兄弟家作客,按往年惯例我准备了几份礼物。表弟打电话来,告诉我从今年起相互不再拿拜年礼物了,并说吃饭也不在家里,到饭店里去。住在城里我时常记起老表家过年做的鲞冻肉、虾油鸡、韭菜炒年糕。那滋味,每每想起来总是回味在喉。到了表弟家坐了片刻,喝了杯清茶,连老屋里也没领着去看看,清清淡淡与平常没两样,心底里的那份乡愁也无从找寻。

这要都改了,习俗没了,礼节省了,亲情淡了,年还会像个年吗?

年总要过的,让美好的,充满乡愁的习俗永远地延续。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方嘉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