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是南宋朱熹写的一首著名的咏春诗。万紫千红的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也是一个象征着希望和收获的季节。春天,花红柳绿、鸟语花香、山清水秀……许多文人墨客用手中的生花妙笔,不断地歌咏春天、描绘春色、赞美春景、抒唱春意,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传诵千古的诗词佳作,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以“咏春”为题材的诗词流派。
你看,“诗圣”杜甫喜爱春雨,称赞其“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僧人志南爱恋春天的风,说它是“吹面不寒杨柳风”,逐客王观则纵情春天的山水,忍不住对此作了俏皮贴切的比喻:“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吃货”苏轼贪求春天的美食:“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山人孟浩然倾听春天的鸟鸣悦耳:“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王安石为春色而烦恼,兴奋得睡不着觉:“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高鼎则笑眯眯地看着放学回家的学童在欢快地放风筝:“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江湖诗派成员叶绍翁高歌春天的生机勃勃、春意盎然:“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翰林学士宋祁也热情称赞春色无限、烂漫热烈:“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而杭州刺史白居易则念念不忘江南的大好春景:“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只有偏居终南别业的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在春天里睹物思人:“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就是古代诗人词人眼里、心里的绚烂春天。是的,最美人间四月天。“春”字本义为草木的种子生根发芽。《说文解字》对“春”的解释是:“推也。从艸从日,艸春时生也;屯声。昌纯切。”可见“推”有“春阳抚照,万物滋荣”之意,所以春天自然成为一年四季的首季。按古代的历令,春天可分为三个月:农历正月称孟春,二月称仲春,三月称季春,三春即指代整个春季。如班固《终南山赋》:“三春之季,孟夏之初,天气肃清,周览八隅。”孟郊《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春天固然美好,让人在欣赏美景时情不自禁地意气风发、挥斥方遒,但同时,它也是最为短暂和极易逝去的。盛衰荣枯之间,就很容易产生伤春感痛之情。从赞美到伤感,从赏春到悲春,抒写的是诗人内心的人生愁苦,表达的是感时伤怀的浓重春愁。于是“伤春惜春”便成为众多描写春天的诗词作品中最鲜明、最具特色的抒情主题。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镇日惹飞絮……
这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词作《摸鱼儿》。作者通过状写春光流逝,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在我看来,可谓是感叹春逝、抒写春愁的“伤春惜春”之典型代表作之一。
综观历代的咏春诗作,以“伤春惜春”为主题抒写春愁、春恨的,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停留在浅层字面意义上的因春色不再而引发的惜春惜时愁思;另一种是借落花流水春去也来寄寓个人的人生际遇,从中悲叹时光流逝、人生易老和壮志难酬、怀才不遇,这类作品读来往往沉郁顿挫、悲恸感人。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
这首著名的《如梦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早期词作。天真烂漫的少女,雨疏风骤的春日,词人因惜海棠花谢而醉酒,早晨酒醒后又急着询问花事如何,将少女惜春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生动逼真。
而晚唐诗人雍陶在《过南邻花园》中又如此赏春恨春:“莫怪频过有酒家,多情长是惜年华。春风堪赏还堪恨,才见开花又落花。”在他的眼里,春天既可赏又可恨,可赏的是春天百花盛开,一切欣欣向荣;可恨的是春光刚刚到来又匆匆离去,转眼间又凋零衰败。同样是写花飞花谢、抒春光不再,晏殊感叹:“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欧阳修则更为悲恸感人:“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正因为春光春色短暂须臾、转瞬即逝,花飞花谢隐喻人生跌宕起伏,所以自古文人往往将春天与时光人生关联,视花事繁衰为人生遭遇的变故起落。于是在那些怀才不遇的士人看来,春天里更多的只有伤春、悲春和哀春了。于是借春叹人生短暂、功业无成、怀才不遇便成为传统文学作品的常见主题,使得作品的情感基调也日益悲重。宋词中众多的伤春词作,即为此类。而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黛玉葬花,则是雪芹先生借花事凋谢来悲叹黛玉身世,也刻画了绛珠仙草孤傲高洁的遗世情怀和执着如一的人生信念。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方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