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越城区人力社保“招工小队”带着辖区企业,跨越2000多公里,抵达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送去了涵盖机械装备、电子信息、新媒体运营等领域的约1000个岗位。这场“春风送岗”行动,正式拉开了2024年越马两地劳务协作的序幕。
自2017年“结亲”以来,越城与马边的东西部协作之路已经走到了第7个年头,尤其在劳务合作方面成果斐然,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送出去:就业帮扶“乐在浙里”
“来工厂快3个月,月收入都超过了6000元!”最近,马边籍老乡吉石克者向他的“劳务经纪人”罗军分享了自己的喜悦心情。去年年底,吉石克者和几位邻居、朋友“组团”来到越城区,进入绍兴中科通讯设备有限公司从事焊接、质检、组装等工作,这里的工作生活让他十分满意,甚至过年都没有回乡,“以前,在老家打零工、务农,每月只能赚三四千元,多亏了走出来,不仅赚得多了,技能水平也有了提升。”
吉石克者能找到心仪工作,设立在越城区的“乐在浙里”劳务协作站发挥了大作用。由越城与马边共同搭建的该劳务协作站于2020年6月成立,经过3年多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运行体系。设有站长、副站长、劳务经纪人等,提供岗位推介、接送服务、权益保障等“点对点”就业服务,重点推动马边籍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
“绍兴市各片区都有专门管理人员,负责对接本地公司和就业人员。刚过来时,大家人生地不熟,我们会安排车站接送、提供免费食宿,落实岗位后还会带他们入职体检,从离家出发到进企上岗,再到日常回访跟踪,以‘一条龙’全过程服务让老乡放心、安心。”目前负责越城“业务”的罗军介绍道。
越城区会定期整合岗位信息交给“乐在浙里”劳务协作站,通过畅通的沟通渠道,这些信息会推送至每一个村组,供劳动者挑选。
此外,每年越城区都会组织企业前往马边开展一至两次的线下招聘会,送去一批批优质工作岗位,也推动两地人力资源机构、劳务合作社、就业服务站等深度对接合作。
近年来,“乐在浙里”劳务协作站副站长阿溜卢和创立了绍兴越马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专注于带动彝族老乡“走出来”。为提高彝族劳务人员整体技能水平,越马两地以劳务协作站为依托,共同打造“彝领技工”劳务品牌,并在越城区设立了“彝领技工”驻浙江技工服务中心。
“我们会开设各类免费的技能培训营,根据企业的用工状况培养合适的人才,还推出了节日关怀、补助对接等一系列关怀举措,吸引更多马边籍员工留在越城稳定就业。”区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说。如今,马边籍在绍务工人员已达600余人,形成了立足越城、辐射绍兴乃至全省的劳务协作局面。
而今年越城区还将结合中西部地区尤其是马边县的具体情况,以赴马边县的劳务协作活动为重点,开展有实效的劳务协作活动。
引进来:“蓝鹰”学子“策马扬鞭”
2022年,经绍兴市人力社保局牵线,绍兴技师学院与马边碧桂园职业中学联手开办了“2+1.5+1.5”制的“蓝鹰工程”东西部协作班,即在马边当地完成2年学业后,赴绍兴就读1.5年,考取相关专业中级工、高级工技能等级证书,再去合作企业开展轮岗实践、岗位实习。
截至2023年底,马边碧桂园职业中学已经累计输送两批次25名学生到绍兴技师学院就读。如今,第一批学生即将完成课程,开启企业实战之路,“返校后,我们要开展强化训练,全力准备考取高级工,考完证后就要去签约的企业开始一年半顶岗实习了!”赵湖军是第一批马边籍学生,数控专业的他在入学前就确定了实习单位绍兴金江机械有限公司,马上到来的新生活令他充满期待。
其实,同赵湖军一样,25名东西部协作班的学生都已被绍兴企业提前录用,实现“订单化”就业,涉及数控车工、酒店管理、计算机网络等专业。“我们与咸亨酒店、晶盛机电等绍兴本地企业达成合作,根据学生原先专业及意愿,双方双向选择确定下实习意向。企业全程参与后3年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岗位实践指导等事项,实现定向化培养实践,推动人才供需有效对接。”绍兴技师学院实习与就业指导处负责人陈杰表示。
为更好实现“技能化”培养,学校在教学模式上有许多探索。例如,平时集中管理,上课按专业分散教学。上个学期,还创新推出了“工学交替”模式,2个月在校学习、2个月去企业锻炼,确保理论与实践高效衔接。
“我去了捷昌驱动,做汽车配件装配工作,厂里的老师傅手把手教我如何操作铣床等设备,专业技能又有了很大进步,企业还提供了近3000元的实习补贴!”赵湖军对这段经历十分满意。回想一年多的学习生活,他更是感慨,“学校老师很负责,寒假里提醒我们巩固理论知识,为考证做好准备。平时,为照顾我们口味,学校专门开设了辣味窗口,我交到了很多朋友,很温暖也很开心。过年回家,我还跟家乡的朋友介绍,推荐他们也来绍兴学习,在这里成长成才!”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方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