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编写“手工报”

2024-03-03 14:05

来源:

我固执地以为,任何手工活只要学了,多少总会给人储存下相关的知识和能力,并在合适的机遇下“蠢蠢欲动”、喷薄而出。之于我,40多年前编写“手工报”所打下的基础,在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时不时向我邅递着一种助力。

想起读初一时,有一次语文老师布置了一份特殊的作业——编写“手工报”。虽说给出的时间是整整一个月,但要按老师提出的“设计大气、内容充实、装帧精美、版面整洁,文章必须自己动手写,而且种类要丰富”的要求,可是难倒了全班同学。但就在大家一片叹息声中,第二天语文老师就将她亲手编写的“手工报”贴在了班级的“学习园地”里。“啧啧,真够气派、灵巧的!”赞叹之余,同学们似乎也找到了些许灵感。

除了借鉴语文老师的样报,我开始着手准备基础要件。比如,对报头美术字和隔离花边的遴选,我向美术老师请教,并同时请曾为小学美术老师的母亲为我提供建议;对文章材料的准备,经过当小学语文老师的父亲的修改,我先后完成了消息类、说明类、记叙类和议论类等文体的储备。“排版设计,与黑板报相类似”,在有着多年出黑板报经验的父亲的指导下,我也初步完成了多个备选方案。

然而,终究是“砻糠搓绳起头难”。真开笔了,问题就接踵而至。看着我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父亲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的仿宋体固然写得不错,是编写‘手工报’的基础,可你为什么老是失败呢?我看原因有二:一是准备工作还不够充分、扎实;二是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父亲之言,可谓一语中的。尤其对上述多个要件缺乏相互之间应有的磨合过程,就比如字数与字号的比例如何匹配?标题与副标题之间如何协调?文字行间与文章行间如何体现疏朗、大气……因为均没有下笔预临练习、复盘还原,显得有点松松垮垮、软弱无力,加之急于完成任务,常常写错别字、玷污报面,致使多次推倒重来。

之后,打草稿模拟,反复琢磨,我渐渐摸索和积累了不少经验,并最后获得全班最高分——成绩看似来得轻松,其实所投入的心血与汗水只有自己知道,正所谓“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然而,唯其如此,方才有所悟彻、有所长进。是啊,有了这次千辛万苦编写“手工报”的经历,以及由此积累的“秘笈”,在以后的几次“手工报”比赛中,我都得以独占鳌头,并且还有幸成为学校黑板报的主力成员。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由经历锻造的能力素养,在潜移默化中还渐渐成为我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助力。记得当年母亲做班主任时,我多次受邀书写其所在班级墙面上张贴的美术字,替父亲在钢板上刻写练习作业和考试卷;我大学毕业在一所完中任语文老师时,曾协助老校长出版文学杂志《新绿》。更兼日渐形成的写作兴趣,我还成为写公文、论文和随笔、杂文、散文、报告文学的多面手——那公开发表的1000多万字的作品,无疑成为当年由编写“手工报”而转化馈赠给自己最大的增值性“福祉”。


作者: 编辑:徐静怡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