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这座城市,在诸多的古城当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因为它记载完整、演变可考,规模宏大、山水兼备,水系发达、水域宽广,历史悠久、人文辉煌。所以,称得上是江南独绝、举国罕觏、寰宇无比。
一、这座城市为什么能够发展到今天呢?因为它历史上有三座伟大的里程碑
第一座里程碑,是2500多年前,句践筑城,为这座城市奠定了城址的基础。
公元前490年,越王句践“欲国树都”,开始在今天绍兴府山的东南麓,建设“句践小城”。这座小城是王宫、军事堡垒和政治中心。在小城基础上,句践又在其东南边,兴建了与小城的功能相匹配的“山阴大城”,作为居住中心和经济中心。
第二座里程碑,是1400多年前,杨素修城,为这座城市奠定了城郭的基础。
公元589年,越国公杨素在“句践小城”的基础上,修筑子城——内城;又在“山阴大城”的基础上,修筑罗城——外城。所谓罗城,就是把内城保卫、网罗起来的意思。这是句践修筑这座城市以后,第一次有明文记载的城垣修建。
因为有了杨素的这一次修筑,所以,绍兴古城的规模范围就基本确定了下来。现在我们这座古城沿河的环城路,基本上就是杨素修城时城墙的位置。从那时开始到现在,古城的位置、规模、核心区域基本上没有变化。
第三座里程碑,是800年前,汪纲治城,为这座城市奠定了城网的基础。
汪纲在绍兴担任知府期间,对这座城市进行了全面的修治,主要做了三件事。
一是修筑城墙城门。至此,绍兴的城墙城门基本固定了下来。二是修缮街衢街河。至此,绍兴街衢街河的布局基本固定了下来。三是优化街厢街坊。将城市划分为五厢九十六坊,至此,绍兴街厢街坊的布局也基本固定了下来。
因为有这三方面的缘故,现在的绍兴古城保留了很多宋代的影子,所以又被称为“宋城”。
这三座伟大的里程碑,是绍兴古城发展历史的一个缩影,可以说是浓缩了一部绍兴古城史。甚至可以说,三座里程碑,一部城市史。
历史是老师,可以帮助人们传道、授业、解惑。历史是镜子,可以帮助人们更好明辨是非,更有自知之明。历史还是智者,可以帮助人们不断温故知新,努力数往知来。
二、我们可以从绍兴这座城市发展的历史当中,发现三点带有规律性的启示
这些启示,对我们绍兴很有借鉴意义,对城市工作、古城保护利用工作、文商旅深度融合发展工作,都有非常重大的借鉴意义。
第一个启示,城市建设必须顺应自然。顺应自然,体现的是山水生态的延续性。
从我们绍兴古城的情况来看,首先是选址。“句践小城”与“山阴大城”,是以会稽山北麓冲积平原上今天所称的府山等九座孤丘及相关的河道为地理坐标,选址而建的。句践选址科学,依山傍水,“处平易之都,据四达之地”。正因为选址好,才使得这座城市虽然经历了2500多年的社会变迁与风云变幻,依然在原址岿然屹立。
其次是布局。城市的路网布局、功能布局等,充分利用山水等自然因素。街坊临河,宅第傍水,山、水、路、桥与水埠、房屋、园林、古迹不仅巧妙而自然地融为一体,而且还相得益彰,交相辉映,独具特色。
再次是城门。“句践小城”陆门四、水门一;“山阴大城”陆门三、水门三。汪纲时,陆门三、水门四、水陆门二。水门的设置,成了这座城市的独特标志,也是这座城市顺应自然的重要体现。
这些年来,大到绍兴的城市总体规划,小到镜湖等城市的分区规划,都很好地适应了绍兴的自然环境,这是城市建设顺应自然的具体体现。
第二个启示,城市建设必须顺应时势。顺应时势,体现的是历史文化的延续性。
句践“筑城立郭”,是为了“立霸王之业”,顺应的是复兴越国的时势。它表明,自古以来,城市建设对于一地、一国的生存发展,起着纲举目张的作用,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杨素修城,顺应的是经过战乱、一统天下后稳定越地、保障安全的时势。所以,他扩展城市、修筑城墙。
汪纲治城,优化厢坊布局,顺应的是绍兴作为南宋早期事实上的首都和南宋后来事实上的陪都,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经济不断发展的时势。
这些年来,绍兴坚持不搞大拆大建,致力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传承,深入推进文商旅深度融合发展,积极开展古城申遗工作,这是城市建设顺应时势的具体体现。
第三个启示,城市建设必须顺应民心。顺应民心,体现的是民本思想的延续性。
句践筑城,极大地稳定了人心。因为当年越国为吴国所败后,最需要稳定人心。修筑城市,在稳定人心的基础上,振奋了人心,又极大地赢得了民心,使越人看到了越国复兴的希望。
杨素修城,怎么体现民心呢?他充分考虑到了泄洪、供水、水运和方便城内居民生活等因素,使饱经战乱的老百姓,看到了美好明天的希望。
汪纲治城,也是体现民心。他找准了老百姓生产生活中最为关切的实际问题,比如说针对泥路难行、交通混乱、河道堵塞、违建占道等问题,进行精准整治。把泥路改成石路,河道堵塞就开挖疏浚,等等。这些举措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收到了“井里嘉叹”“悠久惠利”的好效果。
这些年来,绍兴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组织实施徐渭故里等修建项目,在保护文化遗产、改善市容市貌、发展旅游经济的同时,更是解决了老街巷原住民如厕难、进出难等实际问题,极大地改善了市民的生活环境,这是城市建设顺应民心的具体体现。
有了三个“顺应”,才有了绍兴这座城市的今天。三个“顺应”,是三条了不起的城市建设经验,值得人们在实际工作中加以借鉴。
作者为绍兴市文史研究馆馆长
作者: 编辑:徐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