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一期已经投入使用,配套的储充项目正在洽谈中。”新年伊始,位于越城区东湖街道仁渎村中亚工贸园的19家入驻企业相继复工复产。园区负责人叶泳强告诉记者,依靠园区的光伏发电设备,不但每月可节省一笔可观的电费,而且园区的“绿色指数”也提升了一大截。
成功创建省级三星级全域无废城市、主城区公交车新能源化比例达到100%、加快推进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入选全省“十项重大工程”典型经验做法案例、龙山书院培训中心入选2023年度建筑领域碳达峰相关工作优秀案例……去年以来,越城区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强化组织保障、要素保障,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4.5%,居全省第一位,单耗降至0.3307吨标准煤/万元,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
据介绍,为保障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顺利推进,越城区专门建立工作专班,明确各单位工作职责,建立起领导牵头、多部门协同的低碳试点县创建协调机制。按照低碳试点县项目清单要求,全区共涉及20个项目,其中8个项目已完工,2023年共完成投资33.38亿元,完成年度计划投资108.9%。同时,越城区明确省级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进一步强化要素保障。如对获得不同级别的绿色企业,奖励10万元至50万元不等;对绿色制造企业开展全流程、专业化、订单式、个性化服务等。
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超载地区,越城区制定并严格执行制造业环境保护标准,通过关停高耗低效企业、壮大绿色低碳产业、推动企业技改等措施,引导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全力打造绿色低碳样板区,并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去年,10家企业(园区)被认定为市级绿色低碳工厂(园区),1家企业被列入工信部绿色工厂,申报绿色低碳技术领域省级研发中心2家,建成低碳类高新技术企业37家,低碳科技型中小企业68家,省级低碳技术研究方向企业研究院3家。全区光伏装机容量累计568.2兆瓦,清洁能源占比达10.9%,新增公共充电桩738个。截至目前,越城区累计已有1家国家级绿色工厂、2家省级绿色工厂、37家市级绿色工厂,有12只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3只“能效之星”产品,“国字号”绿色制造体系阵容不断扩大。
“我们将破局全域能效综合创新提升,持续推进交通建筑等领域低碳发展,并以打造‘十大场景’全覆盖的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为契机,加快构建新能源产业布局,为全省、全国绿色低碳转型与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越城经验’。”越城区能源监测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作者: 编辑: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