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历史文化遗产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2月29日,参加全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传承工作现场会的嘉宾,走进绍兴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考察调研了仓桥直街、八字桥历史文化街区、古城数字馆、浙东运河文化园,深入了解我市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中的鲜活做法与典型经验,形成了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城乡历史文化的广泛共识。
“绍兴古城‘有景又有魂’”
“穿行在古街里,我感受到了一条‘活着’的街道。”舟山市文广旅体局(文物局)局长曹泓动情地说。曹泓提到的古街正是仓桥直街,2003年,仓桥直街历史街区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被称为“中国遗产活生生的展示地”。“古街之所以‘活着’,除了得益于古城保护利用,还因为街区充满了新的文化元素和文化表达的场景。”漫步在仓桥直街的青石板上,两侧丰富的商铺业态和老台门居民的热情招呼,让大家不住赞叹。
一路走,一路看,大家化身游客,不断用手机记录下绍兴历史文化保护的“高光时刻”。“这里有人气、有活力,还有烟火气,绍兴古城真是‘有景又有魂’。”走出仓桥直街后,海宁市建设局局长吴一平感叹道。他还留意到,仓桥直街上游客多,老街坊更多,“你看,他们有的就在自己的老房子里卖点土特产,有的安逸地住在这个台门里,与街区里热闹的业态仅有一墙之隔。这些原住民让历史街区更有生命力。”吴一平表示,保护历史街区,应当是一种活化的保护,是一种能让历史与现代生活和谐共融的保护,“我在仓桥直街找到了这种保护模式的范本”。
“古城保护是多维度的”
绍兴是江南水城,四通八达的内河构成了古城的骨架。一直以来,我市十分重视保护水陆并行、百桥千巷的传统格局和整体历史风貌。
在八字桥历史文化街区,稽山河与都泗河穿越而过。河边是沧桑斑驳的青石板路和枕河人家,河上横跨着八字桥、广宁桥、东双桥等6座古桥,完整地保留了古城街河布局的典型风貌。从仓桥直街到八字桥历史街区,宁波市城乡建设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陶镕留意到,绍兴在古城保护这方面做到了系统化、全域化,不论是仓桥直街历史街区还是八字桥历史文化街区,都留下了原住民。“在物质与人文两方面,都完整地保留了居住场景和建筑特色,非常难得!”陶镕连连点赞。
陶镕还十分关注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历史街区的文化保护传承,不在于一时,而是需要长久的可持续化行动,“可持续化保护传承要与整个城市的更新和发展相结合”。当听到讲解员介绍,近年来仓桥直街两边的商铺顺应文旅发展形势,不断调整业态时,他频频点头,“这不仅是一条有历史的老街,还是老百姓居住的地方,更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景点”。
曹泓是扬州人,扬州与绍兴一样,同为历史文化名城,因此她对古城保护有着更深的感受,“绍兴古城保护不是单维度,而是多维度的,特别是千百年来古城还保留着原来的轮廓,正是祖祖辈辈文化强有力的基因传承”。
“要把绍兴经验带回去”
位于绍兴古城西北的浙东运河文化园,是大家考察的又一站。水脉连着文脉,大运河赋予了绍兴这片土地独特的文化根脉。
走进浙东运河博物馆,这里通过声、光、电等数字化手段,让千年水脉在9000多平方米的展陈中“活”了起来,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一任接着一任干,绍兴对于文脉及历史建筑的保护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天台县建设局局长庞奎点赞道。
新与旧的共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而绍兴古城数字化正在古城保护和发展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走进绍兴古城数字馆,一个3D全景的云上“数字古城”映入眼帘:通过无人机遥感技术对绍兴古城9.09平方公里进行三维倾斜摄影,真实还原古城格局、风貌肌理、空间布局、建筑外形及色彩,归集古城内各类关联属性数据。
来到这里,兰溪市诸葛镇诸葛村文保办主任诸葛延新感到十分新奇。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诸葛村早在30多年前就开始实施整村保护,可以说村里“人人都是文保员”。“当初我们一门心思只想把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保护好。”诸葛延新说,现在数字化是未来趋势,绍兴在古建筑保护数字化方面就走在前列,“我要把绍兴的先进经验带回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争取用数字化的方式保护我们的村落”。
作者: 编辑: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