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有约,花不误,时光轻绕指,岁月染梅香。近日,“香约梅海”文化旅游节在柯桥区王坛镇东村村开幕,“青春绽放,梅好相约”梅花节在上虞区丰惠镇三溪村开幕……各地开展的赏梅系列活动,自有一番天然妙趣,游人穿梭其中,好似闯入画境之中。
梅以其独步早春、凝寒留香的特性,成为许多诗人吟咏歌颂的对象,也是历代画家铺纸挥毫、畅情达意的载体,人们赏梅、唱梅、颂梅、吟梅、画梅,越地名士更是留下了大量咏梅、画梅的杰作佳构。
只留清气满乾坤
梅花的栽培历史已有3000多年,它最早出现于《诗经》,南北朝时开始成为士人们热情关注与称颂的对象;宋元时期,梅力挫众木,形成在花木审美中一枝独秀的局面;明清时期,文人对梅花的喜爱与崇尚仍在延续。在现代园林植物造景中,梅花更以其特有的艺术风格为现代园林带来了无限的诗情画意。
谢灵运《山居赋》写到其会稽上虞园墅中都有梅花;越州(今绍兴)吴融《旅馆梅花》诗曰:“为忆故溪千万树,几年辜负雪中开。”这些作品充分展现了南方尤其是长江下游及江南地区梅广泛分布和繁茂生长的情景。
观赏梅花的兴起,大致始于汉代,据《西京杂记》载:“汉初修上林苑,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有朱梅、胭脂梅。”这时的梅花品种,应该是既观花又结实的兼用品种,属江梅、宫粉类型。西汉末年扬雄作《蜀都赋》云:“被以樱、梅,树以木兰。”隋唐至五代是梅花栽培的渐盛时期。宋以来,随着社会重心的逐步南移和南方各地的不断开发,更多南方梅产地和相应的胜景进入人们的视野,有关记载和歌咏层出不穷,整个南方地区几乎无处不见梅。
红梅绿萼,先众芳而花,先天下而春;山崖水畔,江南随处见,为有暗香来。位于越城区镜湖湿地公园的梅山,得名于汉代隐士梅福。北宋越州知州程师孟于梅山之巅修建适南亭,陆游祖父、名士陆佃撰《适南亭记》。陆游亦履迹至此,作《梅子真泉铭》,还留下“明月梅山笛夜,和风禹庙莺天”“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等千古名句。这里的梅园环绕了半个梅山,占地164亩,有梅花2000多株,以“梅”为线,以“曲”为轴,以“人”为点,通过穿、透、掩、映等中国传统造园手法,尽情展现了梅花的色、香、形、韵,也为梅山增添了一份雅致和情趣。
柯桥区王坛镇东村村,一座千年古村,因梅而火热。6800亩的梅花竞相开放,形成花海,甚是好看。梅林的盛开,一扫冬日的冷淡,带来了春日的生机。十里梅廊,一步一景,香气袭人。上虞区丰惠镇是浙江省著名的青梅之乡,种植青梅超过1万亩,成了上虞乡村旅游的网红地。其中以丰惠镇三溪村东溪梅岙种植面积最大,建有超过5000亩的青梅基地,三溪村也因此上榜“浙江省十大赏梅景点”。
朵朵花开淡墨痕
孤标傲世、凌寒而开的梅花是文人的心头好。“梅花”这一题材,在不同时代的中国画审美中有着紧密的联系,画梅花者更是代有妙笔,各擅胜场。宋代画家崇尚自然,他们认为对于客观事物的再现很重要,对所绘事物往往会进行细致入微的考究——扬无咎在作品《四梅图》中对梅花未开、欲开、盛开、将残四种状态进行了精准描绘。元代文人画兴起,画家们重视对自身高尚品格的塑造,强调精神上的层次——于是就出现了王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经典之作《墨梅》。
王冕(1287—1359),字元章,号竹斋、煮石山农,亦号食中翁、梅花屋主等。诸暨枫桥人,元朝画家、诗人、书法家、篆刻家。王冕隐居后植梅若干株,每当梅花盛开,他徜徉在梅林中,饱吸梅花馥郁的清芬,以一种更加恬淡的心情领略梅花孤傲高尚的风貌。
王冕善画墨梅,主要继承了扬无咎的画法,画花瓣用圈勾法,树干用飞白法,同时融进了李仲永的画法,用淡墨晕染空间,把圈瓣花与倒晕花的技巧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画貌和风格。例如《南枝春早》(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一画,是王冕隐居后于1357年所作作品。画面上一枝倒垂的老梅,树干从右上方出枝,呈S形往下伸展,画的上部接近顶端横穿一枝于主干之后,略呈十字形。粗干并非一笔画成,而是用平行的数笔皴画而成,间或露白。
王冕在墨梅画中的突出贡献,是创造出一种“万玉”的新图式。在他以前的文人画梅,是取梅冰骨雪肌、凌寒独开、疏落有致的风貌,来表达自己清高清净、孤傲自守的情怀。因此,宋人画梅,以折枝花为多,大多疏枝浅蕊,清朗荒寒。而王冕却一反其意,变疏枝浅蕊为繁花密蕊,千丛万簇,显示出梅花另一种绰约风姿,为墨梅画开拓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新局面。
明清两代,花鸟画从工笔转变为以写意为主,追求个人情感的表达,如“海派”画家任伯年、虚谷、吴昌硕等。任伯年是绍兴人,也是“海上画派”集大成者。他的作品《梅雀图》,是以喜鹊与梅花为主题的画作,喜鹊立在梅花树梢之上,其笔墨豪放洒脱,色彩鲜明,表达了冬去春来之时喜鹊报喜的美好祝愿。可见,“海派”画家除了借梅花的高尚品质来借物喻己,作为行事准则来勉励自己之外,也会用梅花来传达美好的祝福。
宋代流传下来相当数量的画梅作品,画梅的专著——梅谱出现,并流传下来,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墨梅体系开宗立派。画谱名实各异,种类繁多,有文字纪传谱、插图纪传谱,有观赏谱、记物谱、技法谱等。
吴太素,会稽(今绍兴)人,字季章,一作秀章,号松斋,生性好梅。他在浪迹江湖40余年后,于晚年撰写了《松斋梅谱》,原有15卷,详细撰写和记录了画梅的理论和技法,以及七言诗形式的画诀,各家梅赋、咏梅五言、咏梅七言绝句、七言古诗、画梅人谱等内容。
《刘雪湖梅谱》的作者刘世儒,字继相,号雪湖,山阴(今绍兴)人,擅长画梅,传世作品还有《雪梅双兔图》轴,现藏于天津艺术博物馆。《刘雪湖梅谱》中镌刻了“一枝春信”“数点天心”“珠胎乍裂”等梅花画谱版画26幅,姿态各异,惟妙惟肖。
一树梅花一放翁
在万木萧疏的隆冬,唯有梅花悄然傲放,盈盈枝头,疏影横斜,暗香浮动,为沉寂的大地增添了勃勃生机。梅花列四君子之首,又身居岁寒三友之列,自有一种卓雅俊逸之姿与超然之气,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咏梅的诗词歌赋,读来意趣横生。
自比为“一树梅花一放翁”的陆游,是咏梅诗人的杰出代表。他矢志不移报效国家,在40余年宦海浮沉中,梅花一直是陆游的精神伴侣,不仅给他带来了创作灵感,更寄托着他坚贞不屈的人格追求。“荆州十月早梅春”,梅花是陆游眼中的报春使者,引发其对未来的期望;“雪堆遍满四山中”,漫山遍野的白梅让陆游心旷神怡;“官柳弄黄梅放白”,寥寥数笔描绘了生机勃勃的初春风光;“粉破梅梢,绿动萱丛,春意已深”,灵动的景色让行色匆匆、远赴他乡上任的陆游获得了片刻欢愉。然而,山水田园的自然美景在陆游诗篇中并不常见,远大的人生抱负和强烈的爱国情怀才是其作品的主旋律。
不能不提的是那一首《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在凄雨寒风中,驿站外断桥边的寒梅默默绽放,自开自落,无人眷顾,有着报春之实,却无争春之名,凋谢飘零后,花瓣还被车马碾为尘土,可谓悲凉孤苦之极。然而一句“只有香如故”,歌颂了梅花的高洁品质和象征的高尚人格。这首词立意高远、风骨凛然,以柔弱的梅花比喻坚贞的操守,向来被认为是陆游品行与精神的真实写照,也是历代咏梅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宋朝移民把欣赏和崇尚梅花的风气带到了元朝,以南宋故都杭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延续了赏梅的风潮。宋人咏梅多注重其隐逸淡泊之意,元人咏梅除继承上述含义之外,还强化了梅花的气节含义。元人咏梅诗中多强调梅花的铮铮铁骨,如杨维桢的“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方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