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一个人的路头戏台

2024-02-28 09:47

来源:

 近日,“一个人的戏台”摄影展在上虞开展,展览精选了6位绍兴本土摄影家上百幅摄影作品,集中呈现了越剧“路头戏”百余年的历史及演变,用大画幅并艺术化的影像表现方式,刻画了一群活跃在民间的艺人班子的生活起居和他们的各种扮相,以及他们和老戏台的情感故事。

越地文化之古戏台

“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这是鲁迅先生的名篇《社戏》中关于绍兴赵庄戏台的描写。绍兴古戏台俗称万年台,始于宋,盛于清。古戏台可分成庙台、祠堂台、会馆戏台、河台、街台、草台等几种。

“一个人的戏台”摄影展,精选了载体场所庙宇戏台和宗祠戏台两个大类。其中有位于嵊州崇仁镇的伟镇庙戏台,建于明代,约有500年历史,被誉为“浙江第一古戏台”。该戏台临池而建,采用亭楼式,具有鲜明的明代特色。戏台结构虽古朴、粗放、无藻井,仅以石柱木顶结构,但屋顶造型繁复美观,为抬梁式九脊单檐歇山顶。特别是屋脊上的灰塑龙吻,夸张传神,美得惊魂。还有正面灰塑《张飞战马超》和背面灰塑《关公战黄忠》戏剧人物故事,此时哪怕戏台上不唱戏,看着塑像观众耳边也似有铿锵民乐响起……

位于嵊州崇仁镇的瞻山庙戏台,始建于南宋,民国十七年(1928)重修。戏台离地1.8米,宽5.1米,深4.8米,总高6米余。单檐歇山顶,屋脊和垂脊各有戏曲人物堆塑,藻井为八角穹顶,深雕上八洞仙,屏风沥金彩绘福禄寿三星。后设厢楼,长24.5米,深5米,门窗栏杆彩绘花鸟,雕饰精美。新昌调腔、绍兴乱弹以及本地男子小歌班、女子的笃班都曾于此台演出,后厢房至今尚留有“贤记小高升”和“新高升”等戏班上演剧目和艺人姓名。

位于越城区的马太守庙戏台,始建于唐代,民国五年(1916)重修。戏台歇山顶,龙吻脊,翼角起翘,上置戏文武将瓦塑,台基为石砌,中留迎神通道,面对神殿。其雕刻和材质如今已不复旧观,但神殿右壁尚留有述马臻身世和褒颂其功绩的连环式壁画十余帧。每到农历三月十四马臻生日都会唱大戏,传颂马臻冒死筑鉴湖的历史故事。

绍兴古戏台的建筑之美,融木雕、石雕、砖雕、彩绘于一体,完美展示了绍兴民间工艺之高超。

寻访路头戏老艺人

路头戏是一种只有简略故事提纲,没有定剧本、唱词、对白和唱腔的民间戏曲形式,由艺人即兴编演而成,要求演员在演唱、表演伴奏等方面配合得天衣无缝。

路头戏的基本特征为“口头传唱与即兴表演”。演员往往前一天编戏,第二天登台表演,有时甚至上午编戏,下午演出。大部分唱词、唱腔表演等均是演员临时在舞台上即兴编创,所谓的编戏也只是设计大致的故事情节而已。每一场路头戏演出都是融创作、表演、传承于一体的一次性表演,几乎所有的唱词、音乐和故事情节完全根据当天表演的场合、观众、语境即兴完成。可以说,路头戏鲜明地体现了中国戏曲音乐的即兴性特点。

“一个人的戏台”摄影展,重现了越剧路头戏的历史及演变。越剧从“落地唱书”起源发展到现在,已经历了百余年岁月。其间,一直活跃着一支支民间艺人班子,他们“落地唱书”,美滋滋地演着路头戏。演员按所学及演出经验,临时凑合,即兴演唱。与剧本戏的演出方式有天壤之别,他们口口相传,代代接力。

绍兴市摄影家协会市直分会的创作骨干们,邀请越剧诞生地嵊州的两

位当地摄影家组成寻访创作小分队,有幸寻访到在越剧诞生地嵊州市尚存的10多位路头戏演艺人员,他们中最年长的已82岁,年轻的也70多岁了。为了记录这批艺人的生活起居和演艺活动,摄影师并未采用传统的人文叙事手法,而是用唯美的镜头记录了百年越剧的戏台及艺人们的各种扮相,并用隐含的手法,揭示了路头戏演艺方式行将逝去的今天。

创作小分队历时两年,走访了嵊州长乐镇、东王村、马塘村、施家岙村、太平村、坎流村、黄胜堂村、求家坎村、小昆村、李家村、吕岙村,玉山公祠、瞻山庙等地,为了记录这几位最后的路头戏艺人的扮相,集中选择了越剧发源地和著名演员诞生地及把越剧推向全国的重要人士居住地——甘霖、长乐和崇仁等镇。艺人的扮相重点展示了越剧中的老生、老旦、大花脸、小花脸、正旦、花旦、文生、武生、青衣等舞台形象,展示越剧路头戏老艺人的风采。

路头戏的时代记忆

路头戏这种源于民间,生存于民间,完全由演员自行创造并传承的表演形式,其最大的价值,首先就在于对地域文化的传承。

据专业人士介绍,路头戏在内容的选择上,往往是做一些与本地区、本民族习俗紧密相连的以情节为重的传统戏,主题基本上都围绕着“家庭”这个母题展开。状元情节、婆媳纠纷、苦难情节与大团圆结局成为一种常见样式,统一作品的架构。因此,民间剧团的演出大致可分为五类:做寿戏,庙会戏,死伤戏,过节戏,其他如庆贺上梁、满月、升官等庆贺戏。这些以家庭、伦理为母题的戏,把日常生活、文化心理、情感个性、历史典故通过独特的叙事、抒情方式,唤起我们的情感记忆。

其次,路头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戏曲“以演员为中心”的表演创作特性。唱路头和唱定本是极为不同的。一方面,路头戏演员不仅要把演出中自己的部分熟记,而且对其他演员演的内容、细节也都要记住,因为所有的戏都是现场编创,只有记住所有人的戏,戏才能编得完整;另一方面,路头戏演员在编戏时要顾及对手,不仅要现场承接对手抛来的所有信息,而且要马上做出相对应的反应,如唱词的韵脚落韵要协调。这种能力被称为“应戏”的能力,是一种极具创造力的即兴应承能力。这种能力是随着演员不断地舞台实践与演出积累所获得的,这便是唱路头的意义所在。

再者,路头戏实现了戏曲的活态传承与保护。路头戏能根据地域、季节、对手,有时甚至按观众的特定要求不断变化,使戏曲更富有魅力与活力;这种“多变”的、不定的因素是戏曲发展中最重要,也是最鲜活的部分。

路头戏的发展,正是经由无数路头戏演员无数次演出时微小的创造积累而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它的创造与积累过程,典型地体现出民间文学艺术的共通的特征。这些演员通过自己的创造,与观众一起构筑了一个相对独立而封闭的、完整的话语空间,人们为同一个故事激动,为同一些人的命运悲欢。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方嘉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