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人的攀比心总是莫名其妙的。比如路过棵树垫着脚倔强地去够最下面的叶,比如和同伴狂奔看谁先进教室,比如谁跳下的台阶更多,比如语文课本下那一行小字写着作者出自哪里。
每当我看到熟悉的家乡人,总是暗自兴奋。绍兴无疑是让人自豪的,尤其是读到课文出自绍兴的名人。
但我的启蒙学堂却是一般,但好在他被鲁迅故里和沈园夹在中间,留给七八岁孩子的走神一些去处,举着课本盯着插画便神游天外,融进画与字行之间,只有老师突如其来的发问才在惊吓间手足无措的站起,脑海里还在回味方才的一晌贪欢。
我从小便坐不住,往往听着听着便是和着课本里的还顽皮的孩童手牵手出游,而旁的几处自然是少不了去。总想着钻进街里那一间学堂,瞧一瞧那大文豪刻在木桌上的早,坐在他旁边背着先生偷吃零嘴,窗外院里虫叫的正响,偷摸溜出去便是另一方天地。临街的河上飘着乌黑的船,老船夫顶着乌黑帽,摇着被水泡到油亮的桨,一声接着一声粗而硬朗的乡音便传到了大街小巷。
吴侬软语,这里面自然是不包含越地方言。铿锵有力的语调总让幼时的我感到些许害怕。总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兰花却在鉴湖,东湖的水中,在府山,塔山的土里长出了笔直的茎和剑一样的叶。
也像极了这块土地上长养出来的骨,锋利,挺拔,也不失秀气。沈园的景是极美的,宋朝的大户人家把湖光山色搬进了小院,也栖进了两只迷失了津渡的凤与凰。印着娑婆竹影的石板上爬满青苔,温婉,却字字刻骨,任凭岁月也磨不去他们曾坚定的站在彼此身边,哪怕最后不过相看泪千行。秋瑾碑直至今日仍矗立在街中心,可从无有一人觉得妨碍交通,甚至用花团起了这座不算高大但堪称地标的碑,犹如秋瑾不算高大的女儿躯,在乱世的车水马龙中定住了惶惶革命者的路和魂。碑后的人依然背着手挺着腰,目光炯炯。她没笑,但却比蒙娜丽莎微微一动的笑容更加让人痴迷和神往。她也从不低头,因为她知道脚下除了血与水,还有新世纪的一代又一代从不凋谢的花。
“气若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千百年来无数人歌颂傲雪凌霜的梅,不肯凋零的菊,和宁折不弯的竹。却无人恍然发现,兰也位列四君之间,在百花齐放的春拔得头筹。它不似桃开在枝头,美艳如同褒姒,也不同于牡丹姹紫嫣红,叫人赞扬国色天香。她只有一点,点在翠绿间,却胜过满园春色。她生来就是傲的,不在乎旁人的赞扬或者鄙夷,也不在乎是否有人为她,或因她青史留名,就好像人们梦里的,总是衣冠繁华的长安,纸醉金迷的金陵,从无想起这块土地也曾是国都,是春秋中的霸主,是三千铁甲可吞吴的越。
每到惊蛰后,越王台上便摆满兰草。大殿,城墙,乃至路旁,各色各样。大有供万民欣赏的气派。我总觉得这个兰花盛开的时节很好,春花娇贵,经不起雨水拍打,而兰草的花苞却在雨的敲击下执拗的炸开,吐着舌头对抗,俏皮又坚韧,大有“虽千万花,吾往矣”的气势。走在沾着新雨的旧石板上,一级,一级,尽头是那不高,不大的越王宫,就和他的主人一样,不骄,不躁。只等着惊蛰鸣雷后的一击,石破天惊。
那孩子依然跟在我身侧,但形容却拉长,健硕然后佝偻,乌发花白,但没拄着拐。他手里托着一把青铜的剑,流淌着的岁月让那剑看起来更加鲜活,随时都能睁眼,然后化龙而去。
我注视着老人经过我,恍惚间,我听到一个声音穿过越风,威严,浑厚。
“汝为何人”
“吾乃苦城。”沉默后,老人抬头。庄重,自豪。他身后一声又一声或粗旷,或温婉,但无一例外慷慨激昂的,宛如翻涌的浪花,浩荡,昂首挺胸迎着大风。
“吾乃越人。”
少年人的攀比心总是莫名其妙的。比如路过棵树垫着脚倔强地去够最下面的叶,比如和同伴狂奔看谁先进教室,比如谁跳下的台阶更多,比如语文课本下那一行小字写着作者出自哪里。
每当我看到熟悉的家乡人,总是暗自兴奋。绍兴无疑是让人自豪的,尤其是读到课文出自绍兴的名人。
但我的启蒙学堂却是一般,但好在他被鲁迅故里和沈园夹在中间,留给七八岁孩子的走神一些去处,举着课本盯着插画便神游天外,融进画与字行之间,只有老师突如其来的发问才在惊吓间手足无措的站起,脑海里还在回味方才的一晌贪欢。
我从小便坐不住,往往听着听着便是和着课本里的还顽皮的孩童手牵手出游,而旁的几处自然是少不了去。总想着钻进街里那一间学堂,瞧一瞧那大文豪刻在木桌上的早,坐在他旁边背着先生偷吃零嘴,窗外院里虫叫的正响,偷摸溜出去便是另一方天地。临街的河上飘着乌黑的船,老船夫顶着乌黑帽,摇着被水泡到油亮的桨,一声接着一声粗而硬朗的乡音便传到了大街小巷。
吴侬软语,这里面自然是不包含越地方言。铿锵有力的语调总让幼时的我感到些许害怕。总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兰花却在鉴湖,东湖的水中,在府山,塔山的土里长出了笔直的茎和剑一样的叶。
也像极了这块土地上长养出来的骨,锋利,挺拔,也不失秀气。沈园的景是极美的,宋朝的大户人家把湖光山色搬进了小院,也栖进了两只迷失了津渡的凤与凰。印着娑婆竹影的石板上爬满青苔,温婉,却字字刻骨,任凭岁月也磨不去他们曾坚定的站在彼此身边,哪怕最后不过相看泪千行。秋瑾碑直至今日仍矗立在街中心,可从无有一人觉得妨碍交通,甚至用花团起了这座不算高大但堪称地标的碑,犹如秋瑾不算高大的女儿躯,在乱世的车水马龙中定住了惶惶革命者的路和魂。碑后的人依然背着手挺着腰,目光炯炯。她没笑,但却比蒙娜丽莎微微一动的笑容更加让人痴迷和神往。她也从不低头,因为她知道脚下除了血与水,还有新世纪的一代又一代从不凋谢的花。
“气若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千百年来无数人歌颂傲雪凌霜的梅,不肯凋零的菊,和宁折不弯的竹。却无人恍然发现,兰也位列四君之间,在百花齐放的春拔得头筹。它不似桃开在枝头,美艳如同褒姒,也不同于牡丹姹紫嫣红,叫人赞扬国色天香。她只有一点,点在翠绿间,却胜过满园春色。她生来就是傲的,不在乎旁人的赞扬或者鄙夷,也不在乎是否有人为她,或因她青史留名,就好像人们梦里的,总是衣冠繁华的长安,纸醉金迷的金陵,从无想起这块土地也曾是国都,是春秋中的霸主,是三千铁甲可吞吴的越。
每到惊蛰后,越王台上便摆满兰草。大殿,城墙,乃至路旁,各色各样。大有供万民欣赏的气派。我总觉得这个兰花盛开的时节很好,春花娇贵,经不起雨水拍打,而兰草的花苞却在雨的敲击下执拗的炸开,吐着舌头对抗,俏皮又坚韧,大有“虽千万花,吾往矣”的气势。走在沾着新雨的旧石板上,一级,一级,尽头是那不高,不大的越王宫,就和他的主人一样,不骄,不躁。只等着惊蛰鸣雷后的一击,石破天惊。
那孩子依然跟在我身侧,但形容却拉长,健硕然后佝偻,乌发花白,但没拄着拐。他手里托着一把青铜的剑,流淌着的岁月让那剑看起来更加鲜活,随时都能睁眼,然后化龙而去。
我注视着老人经过我,恍惚间,我听到一个声音穿过越风,威严,浑厚。
“汝为何人”
“吾乃苦城。”沉默后,老人抬头。庄重,自豪。他身后一声又一声或粗旷,或温婉,但无一例外慷慨激昂的,宛如翻涌的浪花,浩荡,昂首挺胸迎着大风。
“吾乃越人。”
作者:阮蕾颖(绍兴文理学院)
作者: 编辑:叶露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