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坚持成为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
10年,对于一个人来说,既漫长又短暂,它足以见证一个人的起落沉浮,也足以检验一个人的信念与毅力。
绍兴市文化馆舞台视频设计制作干部金利泳,在10年的时间里,完成了从一名单纯的视觉工作者到纪录片导演的蜕变。
这位出生于1991年的男孩,用一场场华彩的舞美设计、一部部直击人心的纪录片向大家讲述着自己对初心的坚守。
30分钟和3年
2月24日,春节长假后的第一个双休日,金利泳是在单位电脑前度过的,最近他正忙于剪辑《青美乡村》系列纪录片中又一位青创客的故事,这个系列纪录片也是金利泳参与拍摄和导演的第四个大系列作品。
“我一开始主要承担拍摄工作,是在丁志刚老师的指导培养下,才有了如今在纪录片上的成绩。”金利泳多次提及的丁志刚老师,是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的资深导演,也是他的入门纪录片的领路人。目前两人已经从“师徒”转向了“合作者”,由此也可以看出金利泳这几年在纪录片拍摄中的飞速成长。
不同于抽象文字对城市的书写记录、影视电影对故事的艺术解读,纪录片擅于用真实、具象的镜头语言直击历史与现实的画面。所以,与流水线式的剧本拍摄不同,纪录片的拍摄周期是非常长的。
金利泳说,有时候一部30分钟的纪录片,需要花费的时间可能就是三四年,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如《青美乡村》系列纪录片中的开篇作品《榧香书舍》就花了两年多的时间,纪录片上映的时候,片中的那些农村孩子都已经长大变了个样。另外,纪录片《船“承”》、《一直在路上》等也都是花了几年的拍摄周期,
拍摄周期长,带来的是庞大的素材量,这为后期的剪辑工作增加了负担。“有个作品前前后后剪辑了三个月,平时又要忙于其他的工作,所以那三个月我一天都没有休息。”但他说,要出好的作品,那就只能用时间磨。“这是我工作的常态。”
定格瞬间的真实
生活中,金利泳并不特别健谈,但他却一直在和绍兴这座城市对话。从绍兴高楼的俯瞰到烟火小巷的走访,从非遗传承到美丽乡村,他用一台摄像机承载和定格了过往岁月的绍兴片段,用镜头记录绍兴这座城市的人文脉络,用光影讲述着荧幕上的真实故事……
对于纪录片来说,“真实”如同生命,但是,这种真实并不是对生活的照搬,而是追求真实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一部优秀的纪录片,缺少不了艺术的编排和加工,要用合适的镜头语言去表达真实的人文故事,我们要坚持的是事实不失真。”他介绍。记录,是纪录片的主要表述方式,因此拍摄素材时,多数是在不影响被拍摄者正常生活工作的前提下进行,用旁观者的视角去深入,这对摄像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金利泳说:“对于一位纪录片拍摄者来说,能够抓拍到突发镜头,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而这样的幸运,他也曾遇到过,“在拍摄《一直在路上》时,有一次恰逢刘建阳老师彩排,出于习惯我的机器一直没有关闭,正好抓拍到了他忽然摔倒的镜头,称为了整部片子的点睛之笔。”他表示,这种突发事件,是纪录片拍摄中的“小确幸”,可遇不可求,但从另一方面来说,纪录片拍摄,要的就是这种定格瞬间的真实。
经过一次次锤炼,这位90后大男孩在绍兴纪录片拍摄圈里站稳了脚跟。他参与导演和拍摄的多部片子入选浙江省广播电视局举办的浙产优秀纪录片作品库、荣获浙江省纪录片“丹桂奖。
2023年,由金利泳和丁志刚合作导演,并参与摄像的纪录片《船“承”》获得第十五届中国·扬州旅游电视周“好专题片”;短视频《兵哥哥的“金叶使命”》入选中国视协主办的第十七届小康电视节目工程。
而在此之前,长纪录片《为自己唱一次赞歌》入围第30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纪录片《我的船我的梦》获得第 25 届中国纪录片学术盛典短片“十优作品”。
隐于群文舞台的幕后
随着全民艺术普及工程的深入,绍兴的群众文化舞台也是全面开花。节日期间,一场场文化大餐,丰富了市民的生活,也让金利泳尤为忙碌。“每逢节日,就是我们最忙的时候,这是群文人的工作常态。”他感慨。
2014年,金利泳刚以优异的表现考入了绍兴市文化馆,他用10年的时间见证了绍兴群文的飞速发展。他说,自己是理科生,四年的大学学习,生生让自己成了一名艺术生。“也许这就是缘分,从此我就在艺术这条道路上再也没有停止过脚步。”
进入绍兴市文化馆后,金利泳在国家一级舞美师吴双涛的指导带领下,承担起了绍兴市市文化馆所有演出视频背景设计制作,后来又同时负责现场的摄影、摄像。随着数字化影像记录在群文工作中地位越来越凸显,金利泳的工作一年比一年忙碌。除了要参与拍摄各类非遗传承纪录片,他还拍摄了《此心安处》、《舞者有光》、《天色越窑开》等作品的MV。
“现在很多活动都要求直播了,所以我又负责一些简单的直播工作,往往是一个人要管理现场的两个机位,不能轻易离开现场。”
对于未来,金利泳对自己没有非常限定的标签,他希望能像绍兴这座城市一样,有着无限可能。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王敏霞 编辑:谢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