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越读越有味

2024-02-28 08:47

来源:

感悟思想伟力

陶 坚

2023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同志诞生130周年纪念日。我网购到了新近出版的《毛泽东文谭》一书,怀着对毛泽东同志无限崇敬的心情,集中一段时间进行了认真阅读。

毛泽东是理论家,亦是文章大家。众所周知,读懂弄通毛泽东的著作,是需要一定“内力”的,否则就是“隔靴搔痒”“雾里看花”,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为了让读者真正触摸到毛泽东的思想灵魂,湖南人民出版社联合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副主任陈晋,畅销书作家、学者胡松涛,在毛泽东诞辰130周年之际,推出《毛泽东文谭》一书,重返毛泽东的文本现场,破译毛泽东的文本密码,对毛泽东经典论著产生的时代背景、丰富内涵以及其对中国革命与建设伟大实践所产生的全局性、战略性指导作用和深远影响进行阐述,再现风云激荡的历史,展现伟人的雄才伟略、丰功伟绩,彰显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毛泽东文谭》并非简单罗列毛泽东的著作,而是立足经典,按照《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毛泽东思想的六大组成部分和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三个方面的论断,分为九大专题,结构清晰;再围绕专题选取最经典、最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解读,取其精髓。例如,要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绕不开《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新民主主义论》《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要弄懂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回避不了《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要学透“实事求是”,必读《寻乌调查》《实践论》《矛盾论》……全书谋篇布局,有点有面;分清缓急,有的放矢。阅读书中这45篇文章,能够非常好地帮助读者既能准确窥见毛泽东思想的全貌,亦能快速抓取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因而,《毛泽东文谭》一书是非常适合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学习了解毛泽东思想的普及读本。

查阅相关报道,陈晋在一次现场介绍即将出版的《毛泽东文谭》时说,“我们希望通过《毛泽东文谭》这本书讲述一个道理,毛泽东深刻的思想从哪里来?他著作的思想伟力从哪来?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从既读有字之书,又读无字之书当中得来的。”“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无非是向上生长,向下扎根。怎样才能够既向上生长,又向下扎根?”陈晋给出的答案是,要两条腿走路,只读一本书就是单脚蹦,蹦得很累,也蹦得不远。读两本书,就是两条腿走路,甚至可以飞起来,让思想有了深度和高度,有了厚度和硬度。“毛泽东之所以行高于众,他是真正读懂了、读活了有字和无字这两本大书。他永远在书籍的海洋里游泳,永远在实践的道路上攀登。”陈晋说。

陈晋还在《毛泽东文谭》一书序言中写道,一部作品,写出来,是第一步;传播出去,是第二步;被人接受,入耳入脑入心,是最重要的第三步。毛泽东的许多文章是人们在经历挫折后才接受的,在接受后运用于指导实践,从而取得巨大成功,进一步坚定了对毛泽东的信任和信赖。回顾毛泽东著作的接受史,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毛泽东经典论著走进越来越多的人心里,中国共产党就赢得越来越多的人心;中国革命的成功史,与毛泽东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论著的接受史,是分不开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习理论最有效的办法是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强读强记,常学常新,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毛泽东文谭》就是这样一把学习毛泽东思想的钥匙。通过这把钥匙,读者不仅可以深刻体悟毛泽东思想在各方面的伟大创举和生动实践,也能进一步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举行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毛泽东同志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党和人民,留下了永志后人的崇高精神风范。毛泽东同志展现出一个伟大革命领袖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勇于开拓的非凡魄力、炉火纯青的斗争艺术、杰出高超的领导才能、心系人民的赤子情怀、坦荡宽广的胸怀境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赢得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爱戴和敬仰,毛泽东同志的崇高精神风范永远是激励我们继续前进的强大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同时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务。这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未竟事业,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

因此,新征程上,我们要通过认真研读经典原著,感悟毛泽东著作的思想伟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历史自信、把握历史主动,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作者系绍兴读者

不为繁华易素心

陈仲明

文字是写作者的血肉。撑起它的是肉,充盈着的是血,如此,便字字饱满、句句润泽。

谁都有血肉,所以谁都可以有文字。野老村夫在田间地头吼上几声,就是他们的文字,“诗”而为“经”,不就是这么来的吗?骂街泼妇固不讨人喜欢,但没有了她们的东家长西家短以及口吐飞沫,保存得再好的宽街窄巷不就成了没有演出的情景剧场所吗?

是故,我觉得在商海浮沉的玉兰儿,几年前冷不丁推出散文集《有情月色》,并不是个意外。她的笔名和作品告诉我们,这是一朵世不鲜见却又不俗不艳、不会轻易被尘烟湮没的花。

这个世间,纵然杜甫这般“下笔如有神”的才情得以发挥,也是以“读书破万卷”作铺垫的。然而,今天的年轻人几乎无法想象,有那么一代人,他们最需要知识浇灌的年龄段,却无书可读,甚至有书不敢读;在农村,一本连环画不在全村转一圈回不到主人手里,有的还是根据“八个样板戏”或者“当红”著作改编的;我丝毫没有对连环画的不恭,相反,他们中的许多人对古典名著的关注和阅读,就是以此入手的,但他们也因此不能跟前辈一样“子曰诗云”。

我们学古代汉语,不仅仅在于掌握一个工具,还进入了一个我们不曾进入的思想世界。所以,这一代人当中,最早开始引经据典者,在我看来就是“先富”,他们也是靠勤劳而率先“富了脑袋”。

我无意于考证玉兰儿是不是这样的“先富”,倒是觉得汉波先生眼尖。他在序中说,玉兰儿十年前的散文,“似全不管世外尘纷,于自家小花园中浇灌、剪裁、清赏,倒也自在”;十年后,随着阅读的拓宽,文笔变得“不急不滞,似有苏轼、张岱、汪曾祺的影子掠过”。

我猛读过一阵子古人笔记,所以,玉兰儿此集第一篇《方先生的稽山瑞草》,以张岱的《陶庵梦忆》论“兰雪茶”开头,让我倍感亲切。其间,还借方先生之口,提到了陆羽的《茶经》,自己则在喝茶喝得通体舒畅时,突然想起《老残游记》中喝茶的一次描述。如果把此集引用到的古今典籍作个统计,那是称得上“蔚为大观”的。我读古人笔记,是因为个中趣味,其实也算是操习语言工具。不管是哪个目的,你都会发现,我们绕了一大圈还没说清楚的事,古人三言两语就让人豁然开朗。秦少游游历回来,拿出新作“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他的东坡老师却道,“十三字只说得一个人骑马楼前过”,有什么好显摆的?《香祖笔记》考证一条诗论出于谁手,其实谁说不重要,要的是“律诗最难工”之妙论,“五十六字皆如圣贤,中有一字不经炉锤,便如一屠沽儿(意为出身卑微者)厕其间也”。

读古人笔记,有句话让我挺丧气的。袁枚看似谦逊,“一切语古人都已说尽”,实则狂傲,他说得还少吗?仿佛是在敲打我们,老袁以后真不太有话好说了。玉兰儿才不管这个,她有驾驭能力。“人到中年,阅读不再是少年的滥读。挑剔,须眼中‘善本’始而开卷。”而论陈洪绶《瓶梅图》所引其师旷白先生“开我胸襟推我笔,江南也唱大风歌”之句,于我看,即是给老袁下的挑战书。

玉兰儿此集提到不少书画家。不妨再提一位,林散之先生尝云:“字,不是写出来的,是靠学问养出来的。”林先生说的是书家笔下的字,那么,作家笔下的文字又何尝不是如此?

读书已经不难,甚至有人说,钱锺书《管锥编》那样的“读书札记式的堆积”失去了时代价值。无论如何,对个人而言,欲使己身“气自华”,还是得“腹有诗书”,而不是“手有鼠标”。就像玉兰儿喜欢胡适,是因为“豁达和博学,不为繁华易素心”。

作者系诸暨市融媒体中心县市报研究会秘书处会长

作者: 编辑:谢媛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