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里来三清明,桃花不开杏花红。”这是甘肃人在春天花开时哼的歌谣。我的故乡陇南,因为地处甘肃最南端陇南被称为“陇上江南”,这使我对江南有了莫名情愫,也便下陇去了江南,在三月里,我在绍兴的春天。
来绍兴前,我对绍兴是少知的,不知这里“雨细穿梅坞,风和上柳桥”;不知这里烈士肝肠名士胆“士比鲫鱼多”;更不知这儿的日出日落风土人情。
知道绍兴是通过鲁迅先生的文章,通过先生所描写的故乡:百草园、三味书屋、乌篷船、鲁镇的街景、村庄农舍、酒馆、社戏……这些情景似一幅清明上河图一般将绍兴展现。到了绍兴安定后就匆匆去了鲁迅故居。一早的绍兴便充满了生气,巷子中的行人和车辆,早晨的油锅冒着青烟,买油条的人们相互交谈。这一切杂而不乱,或是热闹的刚刚好。踏着青石板路到了故里,看着先生的画像,似乎和先生走的近了一分。走进故居,看到百草园里面先生所描写的“不必说的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这些经过时间的推移都发生了变化,那时经常在高墙下望着蓝天的迅儿哥也变成了此刻游玩的你我。书本中的先生总是一个严肃的一字胡的形象,这使我想象中儿时迅哥还带着一字胡,一个大胡子的小孩在百草园中玩耍嬉戏。带着一时迷惑,我在这里路过,他在这里生长。走出百草园多走几步就到了三味书屋,上学时一直不知道三味有哪三味,又是什么意思,壁图上有解释:三味的意思为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我不太理解带着疑惑我想,是否先生当年也不太理解。先生曾在这里学习,我们在之后学习先生。在学习理解的转换中那刻在书桌上的“早”字便有了生气。
在绍兴走走,你会发现绍兴名人住的很近,可能是名人多的缘故。你在街道古巷中毫无目的乱晃晃,就能从一个“家”转到另一个“家”。当然路上的物色也很美:白墙黛瓦、枕水人家,随处可见的桥,各式各样的船。这些任意一个都令我一个北方人感到稀奇,感觉在画里,花里,水里……从鲁迅故居出来往东过一个路口就到了沈园,沈园原是沈富户的私宅,后因陆游唐婉的爱情故事而出名。四十多年,陆游访问重返沈园,触景生情,写下沈园二首,深沉哀婉,含蓄蕴藉。
其一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其二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三月的沈园一片春意盎然,可谓五步一景,十步一图,走进一片春意里一切郁郁葱葱。我不太懂爱情故事的美丽凄凉,只明白春天的花会开满整个春天,人和人之间或真是一场游戏。走过鲁迅故里,沈园可再去往蔡元培故里、仓桥直街、青藤书屋……绍兴是游不尽的,也并不急于游尽。
在绍兴人们过的很“闲”,是对于浮躁而言的。人们认真的对待生活,对待所穿的衣裳认真的清洗,对待自己种下的花草,对待在桥栏上晒满的干菜,黄豆。认真是他们处世的态度。说是闲但也总停不下来,忙着自己的生活,学生去上学,工人去上班,春燕又啄了新泥,老人蹬着三轮车和孩子们的滑板车交替。时间也会有交替,从清晨到黄昏它能把朝阳换作夕阳。人也会,从清晨到黄昏把日出换做日落。过上一阵,太阳变成月亮,再过上一阵,人们近入梦乡。
陈从周先生《园林随笔》中提到绍兴有四美:水乡、兰乡、桥乡、醉乡,它们共同构建出了绍兴,构建出了绍兴的生命,生气,生长。一早的绍兴附有朝气,入了夜的绍兴静的平和。三月的绍兴正是雨季,夜晚的青石板总会有一些小水洼映出月亮,路过的人啊会从一个月亮踏入另一个月亮。
三月的烟雨 飘摇的南方
你坐在你空空的米店
你一手拿着苹果 一手拿着命运
在寻找你自己的香
窗外的人们 匆匆忙忙
把眼光丢在潮湿的路上
你的舞步 划过空空的房间
被时光就变成了烟
爱人 你可感到明天已经来临
码头上停着我们的船
我会洗干净头发 爬上桅杆
撑起我们葡萄枝嫩叶般的家
歌曲《米店》,是民谣歌手张玮玮在失意时所写,那时他正处在人生低谷,宅在北京一个老式居民楼里混日子。有时看着窗外的行人那么忙碌,觉得自己像是在时间里卡住了,很想离开北京过另一种生活。米店就是在这样的心情下写的,渴望爱情,渴望新的生活。歌词中一个青年一手拿着苹果一手拿着命运,如现在的我,在绍兴在江南里飘扬,寻求着“苹果”和“葡萄枝嫩叶般的家”,只要心中有个未来,人就会幸福起来。在时间中,我的生了命有了位移。人是一种迁徙的动物,会从一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去,也会在一个地方停足。
落脚绍兴,我在这里沙沙生长。清晨,刚刚醒来的老街,人们在河边洗漱,开始一天的忙碌。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在路上桃花开了杏花也红。
作者:马扬(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 编辑:金哲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