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时间的记忆,与故人挥手匆匆,静水悠悠而去,载起一篷沉舟。文人墨客笔下魂牵梦绕的故里,在江南水乡的孕育里和纸笔碰撞,这里有曾经青年热血挥洒过的殷切希望,推着这个小桥流水的地方走向世界前方。
如果说,绍兴是一座文与水交融的城市,那市井长巷便载着千卷书墨,在时间长河中静静流淌,筑起没有城墙的老城博物馆。绍兴的乌篷船游在青砖黛瓦之间,每每夏季,爬满的绿叶遮住了老墙的破落,家家户户围在小桥边上,等凛冽的黄酒灌肚,再品一品绍兴的滋味。划过河面的船身在水中央缓缓流下一道道水痕,圈起的阵阵涟漪就如平常人家中茶碗里的一盏清茶,很多时候,绍兴老城里的下午都是谈笑风生的,看船来船往,带走无数思绪,在浮云上飘荡,在回到柔软的水里,这时候的绍兴是温润的江南,走在其中便能感受文学笔墨与市井烟火的碰撞。
一探三“故”,1700年前书圣王羲之的故里推开了绍兴文脉的大门。青山远景,划着乌篷船的老人和沿边洗衣的阿婆打招呼,聚在一起闲聊畅谈的爷叔还原着市井生活的气息,在如此商业化与同质化铺满的如今,青石板路、醇厚黄酒香你都能在书圣王羲之的墨香故里里找到。王羲之陈列馆陈列着王羲之与王献之二人的名作,刚劲有力的笔墨写下文人墨客的笔锋,随着一把锋利的笔尖穿透了历史与如今的时空。戒珠寺寺外书圣洗笔的墨池,让你身临大笔挥展泼洒文墨的当下,清晨前往,街边高大的香樟树总能以特别的清香迎来送往早起的过客,为这独特文化风貌的书圣故里添一抹墨香。
江南婉约,但不缺铁骨铮铮。古轩亭口的秋瑾烈士纪念碑高高矗立,这位“江湖女侠”用胆识与才学将女权女学摆在了历史的重要位置。为推翻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她,在辛亥革命的重要历史节点上推动着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丰碑记录着历史的过往,秋瑾故居留下她生活的痕迹。红砖白墙,围绕着一块小小的丰碑,两扇门推开秋瑾曾经的故事,为了还原当时的样貌,修建者将雕刻的秋瑾置于其中,隔着那道文化保护的红线,仿佛也与她近距离相触。这里常常很安静,静守着木门吱呀推开那段热血的历史,在繁华闹市的市中心,围起一位女侠的江湖轶事;这里常常很喧闹,《秋瑾诗词》在文言字句中雕琢着当时愤慨的内心,喧嚣着近代中国华夏少女解放思想的豪情壮志。
诗人木心说,有“骨”的江南看绍兴,绍兴便养育了一身风骨的鲁迅。欢畅着自由自在的百草园,写着鲁迅笔下的童年,走进几步,便有种把读过的书变成脚下的路的感觉,仿佛踩在一言一句的文字上。是“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都呈现在眼前,将这个封存着记忆的历史重现;是“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尖直窜向云霄。”的无忧无虑,将那些奔跑过的足迹,都一一再现在今人面前。鲁迅故居是由一条狭窄的青石板路串联起来的,路的两侧是狭长的河道,就像绍兴孕育在水乡之中一样,无论小河再浅,也能撑船靠岸,无论河道再窄,也能给墨客栖息,它们将鲁迅先生生活过的足迹和那些曾写进书里的故事相连,在人流熙攘,小船驶过的故居里,带你回到旧江南。
清末绍兴著名的私塾,便是鲁迅曾写下的三味书屋。开间的小花厅原本作为私塾老师寿镜吾的书房闭门研学,后随着开辟学堂,就变成了鲁迅先生十几岁求学的私塾小屋,这让我不禁想起故里旧人的记载——“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的牌位,我们便对着那扁和鹿行礼。”走进三味书屋仿佛此情此景就在眼前,而鲁迅上学迟到被先生批评刻下的“早”字,在如今的三味书屋旧址里,依然能够在那张曾经写满“鲁迅文学”的桌子上找到历史的踪迹。倘若能在老街巷中找到一份书中的宁静,回头望望这小楼山水,蹲在桥边小船旁尝几口茴香豆,与鲁迅先生的碰面,或许就在这故里旧居里展开了。
小城不大,装着风骨墨客,小河狭长,载着乌篷船悠悠。绍兴用骨子里的浪漫,留住文人墨客笔下的江南,在历史与现代的交汇中,保留着温婉的韵味。走走停停,我仿佛看到了历史的活化石,冲破纸笔的束缚,为每一个人留下停留的痕迹,步履不止,烟火气与文学意味的碰撞诞生出这座城市无可比拟的姿态。不妨来绍兴,看看这市井长巷里摊开来的风骨人间。
作者:杨明晰(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暨阳学院)
作者: 编辑:金哲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