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枯燥年代的一抹亮色

2024-02-24 09:26

来源:

春节前,有关部门或者团体组织文化下乡、送福写春联之类的活动,书画家泼墨挥毫,给乡村带来了热闹和喜庆。由此,我想到了早年农村写春联的情景,那可要简单寒酸得多,却给那个枯燥的年代抹了一道亮色。

我的老家是一个很偏僻、很小的村子,也就几十户人家上百口人,没出过什么大人物。虽然有几个读书上了大学,但都出去了。因为穷,村里女孩子很少上学读书的,最多读个二三年小学,男孩子也大多小学毕业就去生产队干农活赚工分了。我的十来个小学同学中,读完初中的也就一两个,上高中的只有我一个人。我是靠哥哥姐姐早早寻找活儿维持家庭生计,才有幸读完了高中。

那时,农村的过年也就是掸尘、贴春联、吃年夜饭、走亲戚等一些事儿,当然,村里偶尔会请戏班来唱绍剧或越剧。文革开始,听戏是不可能了,但写春联、贴春联却一直延续着。或许正是因为其他的热闹事少了,所以不论贫富,家家都会在春节前贴上一副副红红的春联,图个吉祥、红火、喜气、平安,也是人们对生活的一份追求和向往。

那时农村实在穷,买不起春联,都用红纸请村里人写对联,甚至连红纸也是用红墨水或者红颜料之类染的,大都不够鲜红,有点暗沉沉的,纸张的质量也很差。春联的字写得怎么样,也很少有人讲究。自己或乡人写的春联虽然字迹稚拙,却很亲切,用今天的话来说,接地气。我从读小学高年级到高中时,写过不少春联,一方面是我读书时被老师挑中,经常出大批判专栏,另一方面我经常练毛笔字。

每次写春联,总会聚集不少人,有说有笑,有看有帮的。在腊月,挑一个晴好的日子,选一个敞亮的地方,在八仙桌上磨墨、裁纸,墨要磨得浓,纸要裁得齐,然后按字数折出格子来,接着开始认真地写,每次都要写一段时间。左邻右舍,以及村里沾亲带故的,都得帮他们写。有人看见了,拿了红纸过来,没二话,也得写。记得最早写的时候,因为个子矮,还得站在凳子上才够得着,颇有点表演的架势。一个小孩子也想不出什么对联,文革前大多是“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向阳门户春常在 积善人家福有余”“翻身不忘共产党 幸福全靠毛主席”之类。文革开始后,则更多是毛泽东主席的诗句,如“春风杨柳万千条 六亿神州尽舜尧”“四海翻腾云水怒 五洲震荡风雷激”“金猴奋起千钧棒 玉宇澄清万里埃”等等。没人批评字写得不够好,春联内容也不讲究,大家开开心心,也算是一项春节活动。每家都要贴上好几副春联,大门小门都贴。每每看到自己写的春联被贴在门上,心里还是有点沾沾自喜的。现在想来,当时自己真不够努力,不够坚持,要是从那时开始认真学习书法,说不定现在也能写出点名堂来。


作者: 编辑:蒋超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