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的第三部分是“鲁迅倡导的新兴版画运动”。中国新兴版画运动是鲁迅最早倡导和发起的。1928年,鲁迅在上海创办“朝花社”,编辑出版《艺苑朝华》,选登外国优秀木刻美术作品;1931年,在上海举办“木刻讲习班”,培养了中国第一代新兴版画家。他先后在上海、杭州、广州等地指导创立了上海春地美术研究所、野风画会、MK木刻研究会等新美术团体,将木刻研究和新兴版画运动如火如荼地推行到大江南北。鲁迅在注重收藏外国版画和美术书刊的同时,也将这些先进的艺术介绍给中国新一代美术家,使本土创作更丰富;他举办美术展览,亲自编辑出版了多种外国版画集,并帮助木刻青年出版了多种版画集,被誉为“中国新兴木刻版画之父”。
此次展览展出有鲁迅最推崇的版画家之一——德国女版画家珂勒惠支的作品《突击》《穷苦》《德国孩子们饿着》等;有他收藏的日本浮世绘作品《色町街上的夕》《康乃馨》《犬》《杭州西湖》等;有他收藏一些外国艺术类书籍,如《白与黑》《苏联儿童版画》《藏书票的故事》等;还有他翻译的外国文艺论著作,如苏联作家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日本作家的《现代新兴文学的诸问题》;有他编辑出版的中外版画集,如与柔石共同编辑的《艺苑朝华》丛刊。
鲁迅在1935年为《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专辑》所写的序中写道:“木刻的图画,原是中国早先就有的东西。它本来就是大众的,也就是‘俗’的……近五年来骤然兴起的木刻,虽然不能说和古文化无关,但决不是葬中枯骨,换了新装,它乃是作者和社会大众的内心的一致的要求,所以仅有若干青年们的一副铁笔和几块木板,便能发展得如此蓬蓬勃勃。它所表现的是艺术学徒的热诚,因此也常常是现代社会的魂魄。”我们能看到,鲁迅把新兴木刻视为新一代青年木刻家表现蓬勃生活的重要艺术手段,并且是具有“更光明、更伟大”前途的事业。
作者: 编辑:姜京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