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浅谈南派传拓创新艺术

2024-02-22 09:54

来源:

金石传拓,是我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是最古老的“复印”技术,金石传拓发明的初衷,是为了真实还原复制记录石刻文字,成为中国古代一种科学记录的好方法。传拓技艺发展过程中,更延伸至将自然界中的部分纹理和形态记录下来,保存至千秋,成为一种独特的、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艺术作品。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传拓艺术依据地域、风格和所拓器物的不同逐渐形成了南北两大流派,都给后人留下了众多的拓片艺术瑰宝。

南派传拓艺术在使用的工具、所传拓的文物类别和艺术风格等方面有自己的特点。中原和齐鲁之地在历史上开发较早,历史上早期知名的丰碑巨制、摩崖刻石多在北地,相应发展的北派传拓艺术形成了宽博大气、厚重沉雄的风格。江南之地,烟雨婆娑,人杰地灵,地域文化的大致气候以清新隽永、淡然雅致为胜,相应形成的南派传拓艺术更注重文人士大夫阶层所喜爱的青铜吉金、秦砖汉瓦、残石断碑、玉器文玩、图章古砚、古墨钱币等案头小品。

根据笔者个人的见解,南派传拓有以下一些风格特点。南派用纸轻薄绵密、纤尘不染,根据传拓器物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宣纸(竹纸)类型,如棉连、扎花、连史等;上纸时并不用白芨作为黏着剂,只用清水,干湿浓淡只在手掌之间,全凭经验和手法,在纸完全干燥从器物上翘起之前毕功于一役。在用墨方面,讲究淡如轻烟而层层加深;拓包一般较小,又多以丝绢精制,不似北方用经纬纹较粗的棉布。一般来说,南派传拓不适用北派常用的猪鬃打刷敲打,因为敲打虽然能使纸张和器物表面紧密结合,但也易使纸面出现很多小坑,影响上墨时的效果,而且反复敲打也容易让珍贵的文物受到损伤,这是传拓之大忌。代替打刷,南派拓工一般使用扫刷,也是棕刷所制,只不过更追求质量,紧密结实,垂直于纸面往复横扫。这样不仅能达到纸张服帖的目的,还可以使纸张表面的纤维倒伏,易于受墨。这样拓出来的作品细腻柔美、层次分明,能够把器物表面的凸凹起伏的细节表现无遗。再加上传拓师主观取舍的艺术再创作,在主体图案上层层加重施墨,突出重点,就成了一幅带有鲜明南派传拓风格的拓片艺术品了。

南派拓片还有一些细节特征也值得提及。因为南派传拓讲究惜墨如金,淡墨精拓,往往一幅作品完成,从器物上徐徐揭下来之后,从背面看这张薄如蝉翼的宣纸,竟然还是白色的,并不着一点墨迹,即所谓“墨不透纸背”。知其然者往往以为神技,知其所以然者则理解其必然了。

同时,南派传拓艺术在拓片作品深入创作和装裱等方面还有一些独到之处。古人做拓,拓毕而就,而南派传拓师往往根据器形预先在画面上留白,后期与篆刻、书法、国画等题跋和补景结合起来,进一步丰富作品的内容。需要注意的是二者风格上的兼容和统一,使之毫无违和感者为上。拓片与书画有所不同,器物上的凸凹使之没有书画那么平整,托裱时以“飞托”为宜,具体要咨询装裱师傅。同时,装裱形式也不要局限于常见的卷轴装,往往镜片、册页、手卷、卡框等形式更加适合用于拓片艺术品。

虽然传拓技艺门类繁多,但其工艺过程的每一部分都包含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是我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传拓技艺,一方面要传承,另一方面也要发展和创新,而后者显然更重要。

在不断的创作实践中,南派传拓开拓创新传拓技法,拓制锦灰堆和花卉清供博古图。由此,传拓从古至今主要为复制图文的传统功能,被拓展为主要表现艺术情貌,从复制到表现,传拓不再是一种单纯复制工具,而变身为一种主要供人欣赏的独特艺术品,这不啻是传拓技艺的一次“革命”。

锦灰堆传拓技艺。传统锦灰堆传拓作品是沿用传统平面传拓技法拓制而成的,现创新技法把传统平面拓、全形拓、颖拓等多种传拓技法相结合拓制而成。锦灰堆起源于元代,它是一个画种,后清代金石大家僧六舟用平面传拓技法拓制锦灰堆作品,南派传拓在原有传统的传拓技法上采用多种传拓技法结合在一起拓制锦灰堆。拓制前根据画面需要构思布局,把各种金石器物一件一件叠加起来传拓,拓制过程不能心急,需要一件一件传拓,而每天只能拓制一至二件器物,不能多拓,如果多拓,拓片与拓片之间边界线会模糊掉。同时层次要清晰,每一件器物拓片墨色要有层次感,墨色控制要恰到好处。

花卉清供博古图传拓技艺。传统花卉清供图是画家把金石器物和花卉组合画出来,或金石器物用全形拓技法拓制出来,再配上书画名家补画形式的博古图,南派传拓创新博古清供图传拓技法是把金石器物用全形拓技法拓制后,花卉用创新叠拓技法拓制,花卉拓制前要精心构思布局,花卉拓制以灯取形用投影技法拓制,即把纸放在碑刻上,取花卉全形根据实物形制大小按比例投影到碑上,拓制时运用工笔画和写意画形态相结合,根据花卉实物颜色和画面适当调整,运用没骨花绘画手法用传拓技艺拓制而成。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许多传统工艺都面临着被淘汰的风险。但金石传拓却依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追捧,这是因为它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是无法被替代的。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真正的艺术和文化都会受到人们的尊重和传承。

作者: 编辑:姜京和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