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忆,最忆为山阴。桥如虹,水似空,棹乌篷,飏清风。粉墙黛瓦,流水人家,古来圣贤常聚此,提笔书写盛世音。钟灵毓秀的稽山鉴水养育了无数的越州儿女,在这片富饶的沃土上,每一寸土地都有着独特的印记,在时代前进的步伐中,他们无时无刻不再用历经沧海桑田的身躯向世人诉说着那三千载历史悠悠。
绍兴是水韵之都,而水乡自然是船的世界。“壁立千尺,路隘难通。大舟人洞,坐井观空。勿谓湖小,天在其中。”江南的雨总是细如发丝,烟雨踱步在东湖湖面,唯有周围的山峰石壁久经风雨洗礼依旧傲然挺立。几艘乌篷船伴着微风徐徐从远方驶来,不知千百年前是否也有古人,渔舟唱晚,对酒当歌;亦或是携二三好友,泛舟游湖。“越州雪,乘风缓缓归,山阴月,出云皎皎明”,冬日满天飞雪不约而至,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小巧的乌篷船似一滴行走的墨浮游在水墨丹青之间。乘一叶扁舟,随波逐流,过拱桥,穿石洞,东湖之景并非天成,是一代代工匠将心血注入进山石纹理间,才铸就了鬼斧神工的画卷。
绍兴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一本漂在水上的无字书。一座沈园承载了多少往事,几株残柳,一池荷团,一位手执油伞的女子,眉眼间凝结着哀愁,从小桥巷陌款款走来,朵朵腊梅被风吹落,空留芳香,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好似从未随着历史的流逝而流失,条条柳丝还牵系着八百年前的春色,它们默默的见证着那一段心酸的往事,可终究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他们自幼相识,年少相知,婚后琴瑟和谐,鸾凤和鸣。彼时的他们一定想过携手度余生,年年岁岁共白头。可好景不长,美满的婚姻经不起封建礼教的打击,二人终被陆游母亲无情拆散。十一年后,二人再次相遇于沈园,他已再娶,她亦再嫁,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无复旧池台。多少个夜晚,可能那个驰骋沙场的将军对月畅饮,一遍又一遍的回忆往事,幻想着究竟何日才能再见佳人。可如今他却再也不能握住心爱之人的红酥手,数不尽的哀思,道不尽的离愁,千言万语凝于笔尖,提笔挥墨,一首千古绝唱《凤头钗》就此定格于沈园,后唐婉以词迎合,凄凄欲绝,旋即抑郁而终。来年春,又惊蛰,人间再无我......
绍兴是烟雨江南,而江南那便是文人的天堂。它是流传千古的盛世名篇,是举世不可多得的书法名作,亦是你德行香馨的写照,他便是《兰亭序》。兰亭序,续兰亭,茂林修竹今犹在,不见当年咸集人。笔墨生出,自有冥冥,流觞亭仿佛还有当日四十余名文人的身影,清流急湍,印带左右,盛了酒的觞由上游浮水缓缓而下,哪怕未尝有丝竹管弦,亦足以畅叙幽情。王羲之集合众作,蚕茧为纸,鼠须做笔,乘兴而书,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天下第一行书”自此流传于世。修短随化,情随事迁,山水掩映中,王羲之亦书写着怡然自得的生命情怀。
绍兴养育了鲁迅,而鲁迅风骨影响着整座城市。鲁迅故居,映入眼帘的便是先生的刻像,而一旁探过墙头的枝节在先生身旁轻轻摇曳,好似在诉说着先生“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文人风骨。读先生的书,探先生的故里,幽深的弄堂,凝重的台门,青瓦粉黛,古色古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雪地捕鸟,月夜刺猹太多太多耳熟能详的故事发生于此。正堂旁楹柱上有一幅行书对联“身无半文心通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而先生确实就是这样。他弃医从文,提起比枪炮还坚硬的笔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那傲立在青石街道旁的鎏金文字“民族脊梁”便是对他最好的诠释。先生曾说,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如荧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他好似一位引路人,告诉着世人,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绍兴还是一片红色的清廉圣地,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那个波谲云诡的时代,无数古越大地的鉴湖儿女们,为这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东奔西走耗尽心力的寻找着拯救中国的方法,艰苦卓越顽强奋斗,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一座名人馆,半部绍兴史,扬清风正气,讲廉洁故事。千载岁月,忆往昔,北宋名将李纲马踏战场奋力抗金,一心为公居官廉政;念近代,长山巍巍埋忠骨,白云依依映后人,叶天底烈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革命期间,秋瑾宁死不屈,英勇就义,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绍兴在苦难中崛起,在奋斗中发展,一代代青年从先辈手中接过接力棒,抱着敢将日月换青天的态度,奋力书写新时代绍兴发展的新篇章。
灵山圣贤映古城,千年水韵显绍兴。品不尽的江南,读不完的越州,半城烟火半城诗,惟愿居绍兴,沉浸旧时光,乌篷漾绿影,岁月浸酒香。
作者:周雨馨(浙江农业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 编辑:叶露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