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如果苏杭是江南的眉目,那绍兴就是江南的风骨。绍兴是一捧古卷,随意沾上一点墨,肆意地泼洒,就着碧水徐徐晕染开来的,是水水相连,木船悠悠。临水而建的宅屋,黛瓦粉墙,回廊曲榭;姿态万千的拱桥,垂虹卧波,玲珑飘逸。看似诗情画意的水乡,却隐潜着曾经热血激昂,浩气充盈的年月。如果说文化是一座城的灵魂,那么名士就是一座城的精神,是他们让绍兴的人文底蕴由初生到勃发,让铮铮风骨在无数绍兴人中代代传承。
绍兴风骨,当看兰亭。自山口走进,入一道古朴的篱门,便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顿觉幽深空寂。沿小路拾级而上,一泓碧水曲屈而流,过鹅池便是兰亭碑亭,碑上“兰亭”二字为康熙御笔亲书。流觞亭前,茂林修竹间,千年前微醺的王羲之和一众名士在这里流觞曲水,以清水涤荡尘垢,以诗酒舒展快意。清风徐来,绿影婆娑,湿润的空气中仿佛夹带着东晋时期淡雅的墨香。弄权者们的霸业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流中,而一卷兰亭序却在时光里沉浮绽放,洒脱成万古流芳。想当年群贤荟萃,临水挥毫,谈笑风生,是何等逸兴湍飞的光景。绍兴的风骨,便从这里起笔,有了最初的模样。
绍兴风骨,当看沈园。步入陆游纪念馆沈园,轻轻地迈进大门,便见廊阁迤逦起伏,吊花垂藤映影,一派宋式园林风貌。萋萋芳草自青石板缝隙间悄然窜出,恍若是从沈园深处迸发出的生命律动,隔绝了现世的纷繁、浮躁。若是此时来一场微雨,葳蕤草木便愈加葱茏生动,仿佛不堪它所承载的凄婉故事。诗人陆游,如同绍兴城一样,在拥有绕指柔情的同时,还有着深入骨髓的刚毅和气节。长歌当哭的情感经历,并没有让陆游晦暗消沉。抨击南宋朝廷妥协苟安,揭露朝中奸佞投降卖国,陆游在弥留之际,仍心系抗金大业,匡复中原。“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绍兴文人的气节和风骨,已润物细无声地溶入在了这座城市的骨血当中。
绍兴风骨,当看秋瑾。位于塔山脚下的秋瑾故居,绿竹环合,背依青山,古朴清幽。四尺见方的池塘里数株睡莲抽蕊吐芳,不经意显露出古院绵绵的生机盎然。堂前正上方悬有“和畅堂”匾额,东侧是秋瑾的书房,书桌上笔墨纸砚一应铺开;故居后花园,曲径通幽,少年时的秋瑾曾在此习文练武;庭院古井旁,是秋瑾被捕后家属夤夜焚毁革命文件的地方。秋瑾的一生仅翻阅了薄薄的三十二页春秋,却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民族解放之大义。创立天足会、呼吁兴办女学、投身革命运动,秋瑾在短暂而坎坷的人生旅途中,为国家和民族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诠释了永不屈服的壮士精神。绍兴的血性和风骨,在此刻逐渐清晰成型,注入了传承后世的气节和尊严。
绍兴风骨,当看鲁迅。鲁迅故里前的街道,是一条亮堂的青石板小路,路的两边是一排竹丝台门、错落有致的建筑。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孔乙己的长衫到故乡的社戏,绍兴有了浓浓的书卷气息。任谁到了鲁迅故居,看见岁月沉淀的白墙上挂着的竹匾,都会恍然忆起那个雪地捕鸟的小少年吧。但凡步入了百草园,望见园内的一片郁郁葱葱,也会兴味盎然地找上一找那“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吧。鲁迅先生的文章贯穿了我们的学习生涯,任何时候读来都历久弥新。“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这位近代文坛的著名斗士,将一生献给了伟大的革命事业,以浩然正气演绎了一段文化救国的民族斗争史。他以笔为矛,刺穿当时笼罩在社会之上的腐朽黑暗,拯救了无数蒙昧懵懂的灵魂。鲁迅的名字,已不仅仅是绍兴文人的代表,更是中国文人气节和风骨的最生动的展现。
行走于绍兴,就是行走于一首温润又带有锋芒的诗里。在绍兴,似乎一切的景观都蕴含着时间的厚度和色彩,一条小巷、一座石桥、一个台门、一艘乌篷船、一块青石板,都在诉说着许多动人的故事。绍兴,犹如一坛馥郁浓厚历久弥香的黄酒,兼一份江南别处无从复制的大气与浑厚,散发出千年不绝的绕梁幽香。今天的绍兴,在传承文化底蕴中赓续根脉,饱蘸历史浓墨书写时代气象。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绍兴风骨,必将在守正创新中谱写新时代的锦绣华章。
作者:朱仪平(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
作者: 编辑:叶露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