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不时不食年糕

2024-02-18 11:27

来源:

记忆中,故乡的年味,是从那些白白嫩嫩的年糕条开始的。俗话说:“十二月忙年夜到,挨家挨户做年糕。”进入腊月后,在田间地头忙碌了一年的父老乡亲们,搬出角落里闲置许久的石臼及各种用具,开始洗洗涮涮,准备搡年糕。

年糕的做法,大江南北,大同小异。秋季刚收获的新米,晶莹剔透,色如珍珠,无论黏性和香气都更为优越,更有嚼劲。汲取新鲜的山泉水,让大米在水中沉睡数日,等彻底苏醒泡发后,带水磨成米浆,压去水分,再徒手搓散成糕花,置于笼中用猛火蒸熟,之后倒入洗净的石臼,在热气缭绕中用木杵反复搡打,待韧足够时,搓成大小均匀的条状,便成了年糕。刚做成的年糕,软乎乎,糯叽叽,堆叠成积木状静置数日后,浸入水中,一直可以吃到明年初夏。

手工制成的水磨年糕,白如初生婴儿的脸蛋,细腻软滑,富有韧劲,又不粘牙,而且越嚼越香。不过搡年糕却是个力气活,每臼非千锤百杵才能让糕花凝聚、筋道光滑,故需身强力壮者才能胜任。曾见邻家一男子,力大如牛,一木杵下去被粘住难以拔出,猛力之下竟将石臼连根掀翻。乡间另有俗语,“黄胖搡年糕,吃力勿讨好”,两者大相径庭,意谓力小者不行,力大者如不懂得掌握技巧,光靠一身蛮力,其结果也将事倍功半。

江南人讲究时令,崇尚“不时不食”,好吃的东西总在特定季节才制作。年糕是冬令传统点心,既可家常当饭,又可招待来客。它是墨守成规的传统米制品,又千变万化,可以和多种食材搭配,可咸可甜,可炒可炸,可荤可素,丰俭由人。年糕,具有承接百般滋味的广阔胸怀,它似乎是专门来配人间美味的。正月里人来客往,一碗桂圆年糕、年糕氽蛋或糖煎年糕是主人家的待客之道,意味着生活甜甜蜜蜜,一年更比一年好。若是招待不爱吃甜食的男客,那么,热老酒过炒年糕是不二之选。炒年糕,可以是青菜炒年糕、黄韭肉丝炒年糕,也可以是荠菜炒年糕。不过,在薄雪落青山的寒冬腊月里,荠菜属于稀罕之物。洁白而黏糯的年糕,细腻如江南之雨,配上翠绿的荠菜,青白相间,意境绝佳。若再配上冬笋、肉丝,那可就是人间美味了。冬笋又脆又鲜,吸饱了汁水的年糕糯化在荠菜的丝丝清甜里,入口清香,萦绕不去。这冬天里难得的一丝春意,滋味之丰富,令人回味无穷。

最好的味,不是厨师烧制,而是天公地婆的恩赐。年糕好吃,离不开这方水土。江南自古物产丰饶、水网丰沛、土质肥沃,四季分明的季风和细雨,裹挟着东边海上吹来的湿润,化作鱼米之乡绵密的黏糯,一润就是几千年。岁月悠悠,原本淡而无味的大米被江南人赋予了巨大的幸福感,柔软的口感顺着筷子传递到嘴里,幸福便在舌尖跃动了起来,滋养着身体,也滋养着灵魂。

千百年来,中国人在饭桌上的文化是很有讲究的,想象力尤其丰富,春节里的各种美食除了抚慰舌尖,更喜欢图个吉利,讨一个好彩头,期待一整年好运。吃鱼“年年有余”,吃白菜“赚百财”,吃韭菜“永久发财”……年糕是旧时过年的必备品,更是许多中老年人记忆中的知音,除了胜在吃法多且丰盛,其蕴含的文化寓意也很丰富。“年”与“粘”同音,象征着团结和凝聚;糕者,“高”也,吃年糕寓意着步步高升,财源滚滚,因而不论是在祭神供祖时,还是在全家团聚的年夜饭中,年糕都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成年后才知道“取象比类”这个词的意思,“年岁盼高时时利,虔诚默祝望财临”,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的人们,盼望着全家团圆和睦,一年更比一年好,是最真挚、最朴素的心愿啊!

年是一只偌大的容器,里面盛满了美好的愿望与祝福。千百年来,唤醒人们年味记忆的,从来都不是什么华贵的食物。关于年糕,古人早有定论:“人心多好高,谐声制食品。”一个高字,呈现的是蓬勃向上的精神,是一种明亮的情怀,一种明媚的态度。年糕,年年高,承载着人们新年新希望的美好期盼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正因了这份热爱,春节才更添了欢乐与喜气。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方嘉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