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安则天下安,国强则农业必须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从“农业必须强”到“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充分体现农业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农业强国既是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有力支撑。
农业强国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当今世界,受极端天气、地缘冲突、全球市场动荡等因素影响,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持续增加。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带来的风险和挑战,保障好人民生存安全对于国家安全来讲极端重要。农业稳产增产、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方能夯实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基石。农业强国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是制约我国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堵点。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有利于推动农业发展由追求规模、速度向注重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转变,生产方式由依靠传统要素驱动向强调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进一步有效挖掘和激活农业农村庞大的市场潜力,为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增强我国经济韧性、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农业强国是提升国际地位的有效途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发展生态低碳农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奋力开拓乡村振兴新局面、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大国地位,不仅能为发展中国家解决贫困、发展农业提供中国方案,也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快世界现代化进程贡献中国力量。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一项系统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2023年第6期发表的重要文章《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中指出,要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为我们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一是聚焦工具升级,促进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如今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呈现“整体明显提升、发展不均衡”的状态。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瞄准我国农业生产的现实需求,适应小农多、丘陵多等农情国情,在智能装备、农产品初加工装备、丘陵山地小型机械等产品研发上加大力度,以技术创新带动农机产业提质增效。进一步完善农机使用体系。鼓励探索农机合作等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模式,拓宽中小经营主体农机使用渠道,通过机制创新降低现代农机使用成本。进一步提升农机推广力度。采用先小范围试点再大范围推广的模式,推动农机下乡,及时收集农业主体对于农机使用的反馈意见并修改优化,提升农民对现代化农机的接受度。
二是聚焦体系变革,打造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统筹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发展,并配套先进适用科技和高端农机设备,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促进农业绿色化发展。加强绿色农业科技支撑,加快耕地健康保护、农作物肥料、秸秆处理等方面的技术研发,优化品种选育、节水节肥节药技术应用、绿色防控、农业废弃物处理各领域各环节,在提升农业产量和效益的同时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给予农业生产企业更多硬件、软件上的支持,使分散的农户以“基本工资+入股”的方式加入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带动更多群众掌握农业科学技术,实现就业增收。
三是聚焦发展力量,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涵养农业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农业科技来源于农业生产实际,应用于农民劳动实践,农业生产第一线是孕育农业科技创新的土壤和源泉,要坚持在实践中提升农业人才的能力、发挥农业人才的作用。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的领军带头作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高校培养体系,优化成果转化体系,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农业产业园加强对接,在实际应用中发挥科研团队的创新力量和科技工作者的带动作用。深入挖掘农民的乡土智慧。优化职称评价体系,强化政策引导,鼓励扶持农业人才加强技能提升,让农村隐藏着的土专家、田秀才、活字典等乡土创新人才真正获得施展才华的舞台,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生力军,进一步壮大我国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
作者单位 越城区委党校
作者: 编辑:徐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