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在部署“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时提出,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绍兴在全力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中,应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加强文博资源的活化利用与转化传播,高水平展现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东亚文化之都”的深厚历史底蕴,打造近悦远来的品质文旅高地。
以文塑旅,真正让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城市“火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绍兴应注重城市文化建设对于城市旅游发展的支撑作用,依托2500多年的建城史,丰富旅游业态、提升旅游体验、增强游客获得感,带动城市“火起来”。以文塑旅需形成集群。古城可围绕“一城一桥三故里”空间架构,形成以国有综合博物馆为龙头、以专题博物馆为骨干、以非国有博物馆为特色、以乡村博物馆为补充的体系,深度挖掘利用文化资源,丰富旅游产品类型和旅游活动内容,进一步扩大古城旅游业的体量。以文塑旅需彰显特色。绍兴既拥有稽山鉴水的生态禀赋,还保留着极其丰富的文化遗迹,更延续着“鉴湖越台名士乡”的人文传统。博物馆建设不能“千馆一面”,应在内容展现上具有绍兴特色与江南韵味,彰显城市的独特气质。以文塑旅需讲好故事。绍兴应深挖越国、宋韵、越剧、运河等文化主题,持续讲好文化故事,提升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文化内涵,达到文化“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赋予古城旅游业蓬勃的生命力。
以旅彰文,让“博物馆之城”成为古城文化品牌的“窗口”。文化需要在传播交流中才能更好地激活生命力,焕发永恒魅力。绍兴“博物馆之城”建设,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活态展示古城,发挥博物馆联盟纽带作用,全方位展现绍兴韵味。以旅游拓展文化市场。互联网时代下,“酒香也怕巷子深”,应通过文旅结合,写好文化活化利用文章,带来更多人气商机,增加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如绍兴正在推进的古城“文商旅”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实践正是一条古城活化利用和城市有机更新的创新发展之路。以旅游促进文化传播。通过文旅结合,可以更好地促进文化的传播,使游客能在古城沉浸式感受绍兴的风土人情与独特气质。如当前绍兴正在打造中国研学旅行目的地·标杆城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促进地方间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以旅游彰显文化自信。绍兴被誉为浙江的“罗马”,一直在探索古城保护与利用的路径,为这座城市不断注入年轻时尚的元素。绍兴有底气高质量建设“博物馆之城”,在文旅融合的道路上充分彰显文化自信,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以世界级古城为目标,以古城申遗为契机,让古城更年轻、更自信、更有传播力。
文旅融合,重塑城市文化体系,实现产、城、人相融互促。城市的核心是人,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能和城市共同发展是城市的重要魅力之一。对于绍兴而言,古城厚重的文化如何更好地转化利用、创新发展至关重要。“博物馆之城”建设要聚焦文旅融合发展的方向,深挖绍兴厚重的文化资源,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入驻古城创业就业,助力文创设计、工艺美术、文化会展、旅游休闲等相关文旅产业发展,使这座城市有产业支撑、有居住品质,也有文化滋润。同时,绍兴“博物馆之城”建设,可充分借助现有极其丰富的文博资源和近年来相继建设的大禹纪念馆、王阳明纪念馆、徐渭艺术馆、浙东运河博物馆等一大批地标性场馆,串点成线、连线成片,设计推出更多的博物馆研学游线路和研学课程,进一步带动周边社区和商圈人气,推动文商旅融合发展。再则,“博物馆之城”建设,应发挥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和打造中华文明标识的作用,使绍兴先贤的道德风范、人文价值和处世情怀在交流互鉴中得到进一步传播。这也是绍兴市委九届五次全会提出的“要着力拓展文化发展新空间,构建文脉传承、精神富有、全域文明、文化产业高地,打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标志性成果”的题中应有之义。
作者单位 浙江省柯桥中学
作者: 编辑:徐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