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藏新意 非遗新年焕新生
除了逛吃看景,过年还有“龙龙”的文化味
走进博物馆,过个文化年。甲辰龙年春节期间,各家博物馆纷纷亮出龙元素馆藏,为龙年增添文化气息。
中国国家博物馆“龙肇新元——甲辰龙年新春文化展”于春节前夕亮相。有着“中华第一龙”美誉的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龙,在展览中“C位”展出。不少观众慕名而来,一睹它的风采。
国家典籍博物馆举办“龙吟书香——甲辰新春贺岁展”,展现龙文化之源远流长;四川博物院“龙行中华——2024年春节贺岁特展”展出60余件/套龙文化相关文物,诠释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深厚意蕴……全国多家博物馆特别推出新春大展,为广大观众提供节日好去处。
门票抢空、排队入馆,面对观众高涨的参观热情,各地博物馆借助大数据科技,在春节假期优化参观体验,让大家在博物馆里“过好年”。
三星堆博物馆正月初一至初七延时开放;故宫博物院寄存处春节期间提前15分钟开放……博物馆持续输送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为观众营造热热闹闹、红红火火的过年氛围。
把知识记在心里,把文物留在相机里,过年,还要把心仪的馆藏“捧在手心”带回家中,带动亲友一起过文化年。祥龙纳福茶具礼盒套装、龙腾八景福盒……走进国博文创区,龙年伴手礼“上新”,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
赏花灯、画年画、看木偶戏……中华大地千百年来流传着丰富多彩的新春非遗习俗。这个春节假期,非遗项目以现代方式焕发新容光,以更加生活化、更具烟火气的姿态,融入新春活动。
大年初一,北京市级非遗保护项目“幡鼓齐动十三档”中的五虎棍、舞狮等队伍集体亮相北京民俗博物馆南广场,演员扮相精致,舞狮灵动,一招一式引得观众不时喝彩。
许多非遗技艺有了更时尚的表达方式。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花儿,如今借助互联网直播广为传唱。
大年初三晚上,在“中国花儿之乡”甘肃省定西市岷县,53岁的传承人姜召娃坐上炕头,打开直播间放声歌唱:“你看沙石河滩磨一盘,心想和你们见个面……”
“我的好姐姐,我俩今晚就把花儿唱。”一名临夏回族自治州的歌手加入对唱。花儿歌手们“连麦”对歌,引得网友点赞留言:“我们不必前往大西北,就能一饱耳福!”
随着非遗全方位融入生活,各地在春节假期推出多种沉浸式互动体验,加深群众对非遗项目的了解和喜爱。
上海推出“寻龙记”活动,覆盖文化场馆、景区等100多处空间,开展非遗互动体验。在徐汇区,由“上海剪纸”市级非遗传承人孙继海设计的新春剪纸龙纹,化身5组印章图案,将非遗展示与City Walk(城市漫步)有机结合,游客可前往武康路、西岸美术馆等处领取海报,在附近文创空间盖章留念。
“年节活动引入非遗元素,能让游客更好体会多彩的民俗文化、感悟人民的智慧创造。”江苏非遗保护专家戴珩表示,春节非遗展示和体验活动让越来越多年轻人爱上非遗、传承非遗。
作者: 编辑:叶露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