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迪淼
年画,饱含着红火的年意,充满着浓浓的年味。在诸暨乡下,我们管年画叫“花纸”。
“我的床前就贴着两张花纸,一是‘八戒招赘’,满纸长嘴大耳,我以为不甚雅观;别的一张‘老鼠成亲’却可爱”,鲁迅先生在散文集《朝花夕拾》的《狗·猫·鼠》篇中提到的花纸即年画。
作为贺年的一种传统节日习俗,贴年画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承载我们的记忆和情怀,浸润淳朴农人的丰收之梦,也润泽知性文人的跳跃诗行。
那些年,每至腊八前后,父亲便携着我去供销社或集市购年货。还真别说,那时的供销社货物可真多,四壁挂满年画,整个门市部一派喜气洋洋,年仿佛提前来到了。
我更喜欢上菜场边集市上购年画,在有一片地儿,集中了一溜儿摆地摊卖年画的商客。各色多彩的年画在市集悬挂,仿佛就是一团团火焰,把隆冬的坚冰融化。那些兜售年画的老者,常用家乡土语或越剧调子将画中的故事哼唱,以吸引人购买。只见东首卖《灶神》《财神》年画的就唱道:“这张年画‘交关好’(相当好),灶君老爷家家要。路头菩萨顶顶好,一年四季赚元宝。”不久,他又转换用越剧的腔调唱道:“祝大爷,你来看,引道开路黄龙灯,临空飞舞如腾云。国泰民安吉祥灯,风调雨顺庆太平。瑶池酒醉八仙灯,东海兴浪遇金鳞。”这些唱词通俗,也有文艺味,诙谐幽默,真挺招人喜欢的。
集市里的年画的主题、内容丰富,有戏曲人物、胖娃娃、老寿星、电影明星画,还有春夏秋冬画、巧夺天工画、十二生肖画、十大元帅画、四大伟人画,等等,从节气民俗到市井农桑、从山河风景到神灵瑞兽应有尽有。父亲通常挑一些祈求福瑞和宣传革命传统的年画,他说:“挂个画,把光阴蓄满,明年日子好着哩。”笃实,每张年画均取材于民间传说、历史故事或英雄事迹,它们是承载了厚重的家国情怀、演绎着民俗百态、扮靓了人们生活的艺术表现,是乡人祈福和教育孩子的绝好载体!
腊月二十三小年夜,父母开始忙着贴春联、贴门神、贴福字,营造一院子的年味与喜气。贴年画也是有讲究的。母亲先用面粉熬上一大盆糨糊,然后我用竹枝扎成的沉帚把尘掸了,将屋梁上、墙拐处的那些沉积一年的灰尘“掸尽”,又把屋里厢旮旮旯旯都拾掇干净,等一切收拾停当才能张贴年画。
贴年画的位置可要适切,堂屋挂哪些,茶几上面贴什么,里屋里贴哪种,灶头壁、猪圈、仓房分别贴什么,都不能随便。通常父亲会在桌案处墙上贴上十大元帅画,母亲则把一张张小红纸贴到屋子的角角落落,如灶头上贴灶王像,楼梯上贴“步步升高”,粮仓上贴“五谷丰登”,猪圈边贴“六畜兴旺”,一点儿也不重复。我就在地下比划着提示,是歪还是正,向左还是向右,哪边向下或哪边往高一点。最后一家子合作把大门上的春联贴齐整了,春天就挂在我家墙上了。
喜庆艳丽的年画、饱含诗韵的春联、明亮多彩的灯笼,被柴火熏了一年的房子立马就亮堂了。乍看,年味儿都浓浓的,年早早地也就进了我家。
年画是中国的国粹,也是我们孩童最早的教科书。一次次年画的欣赏中,孩子们明白了“春、夏、秋、冬”这些节候,认识了香蕉、苹果、菠萝、佛手、枇杷,明白了什么是轮船、什么是海洋、什么是大自然,也知道了卧薪尝胆、岳母刺字、沉香救母、《西厢记》《西游记》等忠孝廉洁故事。年画不仅是在传承一种文化、渲染一种祥瑞,更是一种情怀的凝结。
春节到,欣赏各家的年画、春联是我非常欢喜的享受。很多年画让我着迷,引人探秘。财根爷爷曾是村里的老书记,作为老党员,他家的年画通常有毛主席等领袖和英雄人物,如《开国大典》《毛主席在安源》《智取威虎山》,领袖伟岸、威严、慈祥的神情让我一直深怀革命英雄主义情怀;五奶奶是个戏迷,她家的年画有《打金枝》《十八相送》《天仙配》,我很多次被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爱情所感染;七伯伯是个退休教师,他挂的年画有《搜孤救孤》《三国演义》《水浒传》,画中人物义薄云天的忠勇和运筹帷幄的智慧,常让我若有所思。邻居家的年画像一个长者缓缓地诉说着包含真善美的道理和素养,它舒缓、温暖、软和、亲切,有亲人和乡邻的气息,是耕读传家生活的味道,它教导子子孙孙时时不要忘记做人的根本,事事都要用“德”规范自己的言行。
现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年画承载的功能性早已被更具现代性的商品所替代,如何让旧有的年画形式与现代人的审美之间搭建桥梁,让年画再次回归到生活之中,一直是我内心怀着的一个愿景。
年来了,挂上年画,把春天迎进家里,多美。
作者: 编辑:叶露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