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李强2月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有关工作,要求要更加注重回应经营主体突出关切,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政策环境。要加大对乱罚款的整治力度,更好维护企业和群众合法权益。
国务院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今年1月22日的国常会在谈到即时配送行业发展时指出,要加强鼓励引导,进一步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提升行业发展水平和支撑带动能力。1月16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瑞士达沃斯同跨国公司负责人交流时也表示,我们欢迎外国企业来华投资兴业,愿认真研究和解决外资企业在华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创造稳定、公平、可预期的良好营商环境。
优化营商环境是培育和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的关键之举。企业的信心,市场的活力乃至民众参与经济活动、投身创业创新的热情,无不与营商环境息息相关。好的营商环境,就像好的空气和水一样,能让一个地方生机勃勃、百舸争流,充满干事创业的热力和想象力。反之,则沉闷乏味,死气沉沉,甚至企业会纷纷选择抽离。
那么,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如何积极回应经营主体突出关切?营商环境怎样才能做到“稳定透明可预期”?
其一,一个公开、透明、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是企业可靠的依仗。生产经营活动本身就充满竞争,有竞争才会有质量、效率的不断提升。但企业更希望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下竞争发展,没有公开透明的竞争,就是掠夺。这就要求各级政府约束和克制权力,一视同仁支持各类所有制企业发展壮大,下大力气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做法,切实保障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参与竞争。
最近一段时间,如何进一步优化环境提振民营企业发展信心,仍是地方两会上的重要议题。多地持续发力,拿出相应措施,强调要切实认清形势,给予平等市场地位,提振民企信心。营商环境怎么样,市场冷暖自知。这样的常识多了,也进入了决策视野,情况自然就会好起来。
现在一些地方总有一些误解,以为一提优化营商环境,就是无底线地对企业示好,什么“管家式”“保姆式”服务,予取予求,要啥给啥,这未免过犹不及。其实,市场的关切并不复杂,只要政府部门能够做到“一碗水端平”,不缺位不越位,不搞歧视性对待,企业就已经很满足了。
其二,法治是优化营商环境的根本保障,政府依法行政,企业依法维权。这就要求,各地各部门要持续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创新监管方式,提升监管效能,避免随意恣意、以规代法、以罚代管。
此次国常会也审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规范和监督罚款设定与实施的指导意见(送审稿)》,决定一揽子修改和废止部分行政法规。一直以来,总有一些单位和部门习惯乱罚款,肆意侵害企业合法权益。此番加大整治罚款,就是一种问题导向、需求导向。
一些地方营商环境不太理想,恐与政府朝令夕改、无法无规有关。政府在招商时拍胸脯,承诺优惠政策和服务事项,但企业落地后不兑现或延迟兑现承诺政策,在财政资金支持、费用减免、退税等方面打折扣;有的地方衙门作风严重,对企业随意执法、选择执法、粗放执法,甚至个别部门滥用执法司法权,对办事企业吃拿卡要,随意插手干预。这方面的案例,所在多多,并不鲜见。
可见,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若想让群众和企业每天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必须进一步压实优化营商环境的政治责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政务服务水平,纠治漠视侵害企业合法权益的突出问题,推动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
说到底,良好的政治生态和干部作风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良好的营商环境不会自动到来,非经过政府自身改革、自身建设不可,同时,也要坦诚接受群众和企业的打量。当下,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平台正在公开征集影响营商环境建设问题线索。上下同欲,其利断金。一个稳定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符合所有人的期待。
作者: 编辑:周琦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