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的今天,鲁迅先生发表了闻名中外的小说《祝福》。离开故乡的“我”,在农历年底回到故乡鲁镇后,寄寓在本家四叔家里,在准备“祝福”时,见证了四叔家的女仆祥林嫂惨死的悲剧。今天,鲁迅笔下的“祝福”,已转化为鲁迅故乡绍兴独有的过年习俗,延伸为祝福过大年活动,并赋之以吉祥快乐、健康向上的精神内涵,使年味散发着温馨、祥和的气息,弥漫在家园之中。
百年时光,沧海桑田。鲁迅当时在一片祝福声中,笔下流出的是一片悲哀的色彩,但在祝福中也蕴含着希望的力量,期望“祝福”“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而今日,鲁迅故乡一场场祝福过大年的活动,为人们带来说不尽的中国年味、绍兴韵味、古城滋味。
从鲁迅故里到城市广场,从仓桥直街到迎恩门水街,从迪荡到黄酒小镇,从城南到城北,从城东到城西……到处挂着喜庆的灯笼,许多地方都展示花灯,夜晚,满城火树银花,到处氤氲着祝福的氛围。当代绍兴人正以自己的双手,创造着美好的生活,将自己的喜悦与激情,与日新月异的现实融合在一起,将鲁迅笔下的祝福风俗,活化成新时代鲜活的文化。
“祝福的风俗,来自于绍兴民间,100年前,鲁迅详细地记下了这种风俗。祝福的风俗具有时代性、地域性。绍兴将其提炼成过大年活动,使之有了新的文化特色和内涵。早在2007年6月,‘绍兴祝福’这一民间习俗,就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绍兴古城赋之以‘运河乡愁,烟火古城’为主题,以烟火味、年味和时代味,进一步唤醒祝福的文化内涵,使祝福成为人们喜爱、向往的文化活动。”绍兴市名城办副主任黄夏峰说。
2008年浙江省首次确立14个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地,鲁迅笔下描述“鲁镇年终大典”的绍兴传统习俗“祝福”名列其中。绍兴因为鲁迅先生的《祝福》而成为春节的保护示范地,绍兴的祝福过大年活动也已成为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地的浙江“样本”。
绍兴市鲁迅研究会副会长、研究馆员徐东波告诉记者,百年前,鲁迅小说《祝福》以干练的笔墨,描摹出一幅浙东乡镇底层百姓的生活画卷,揭示了以“祥林嫂”为代表的贫苦民众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贫瘠,同时,小说也展现了千百年来相沿成习的越地年终祝福的乡风民俗。如今,生活在绍兴一方水土的“祥林嫂”“贺老六”的乡人们,物质富足,精神富有。与此同时,鲁迅笔下的绍兴风俗祝福在成为“非遗”项目后,赓续着绍兴民俗历史中的文化。新年祝福,祈求安泰,成为千万鲁迅读者和众多来绍游客心目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而今,鲁迅的故乡人,以祝福过大年活动,守住江南风,留住烟火气,激发出古城活力,为绍兴打造具有国际品质、中国气派、江南特色的世界级古城增添生机、活力和韵味。鲁迅长孙、鲁迅文化基金会会长周令飞说,时代不同了,祝福内涵不一样了,“100年前爷爷在祝福中,看到了封建制度的残酷、中国女性的悲惨。当时的祝福,也只是对小家族的祝福。当下,‘绍兴祝福’更有内涵,更有了无限的想象空间。现在的祝福,是对绍兴的祝福,对祖国的祝福,祝福已成为幸福、吉祥的化身,已成为时尚的文化。百年祝福,境界不同。今日的绍兴,与百年前鲁镇相比,真是换了人间。今天的祝福是发自内心对祖国的礼赞。”
鲁迅先生曾写道:“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今日的“鲁镇”,远悦近来,万家灯火,幸福温馨,这也是对鲁迅先生最好的告慰。
(越牛新闻综合潮新闻)
作者: 编辑:高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