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是一条板凳龙的灵魂。
浩浩荡荡的板凳龙,给春节增添无限喜气。
申沸农 作
诸暨市马剑镇素有正月舞龙的传统,马剑人舞的主要为“板凳龙”,也称“龙灯”。百余条板凳串联而成的“板凳龙”穿村绕庄游行,气势磅礴。龙灯所到之处,鼓乐齐鸣,热闹非凡。男女老少争相观看,在舞龙迎灯中贺岁拜年,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300米长的“板凳龙”
走进诸暨市马剑镇马剑村的戴氏祠堂,一盏盏制作精良的龙灯映入眼帘。近3米高的龙头高高扬起、龙角威武霸气、龙须飘动自如,仿佛一条神龙正欲冲向空中。
“龙头是龙灯的灵魂,一定要精益求精。”“板凳龙”制作者褚义光告诉记者,为了打造栩栩如生的龙头,让“板凳龙”在甲辰龙年焕发生机,他提前3个月就开始筹备制作。
马剑村村民戴神亿望着一地的龙灯连连称赞:“在马剑,家家户户都爱迎龙灯,但未必会编龙灯,已经很久没见如此灵动传神的龙灯了。”
龙灯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龙头以竹、木为骨,布、纸为面,描金贴彩,龙身则以若干长凳板连成,凳板两端凿孔,插入木棒相联结。“龙身”的板凳也被称为“桥”,一条板凳叫一桥灯,每一桥上安放一盏由竹篾编扎、彩纸装裱的小灯。“龙身”上的小灯也大有讲究。“小灯的制作要选择有美好寓意的东西。比如有虾,代表着和谐;鱼便是对‘年年有余’的美好向往。”褚义光说,除了编扎的造型,画在灯上的山水亭阁、草木鸟鱼或人物造型也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期许。
褚义光此次制作的长龙,将成为2月12日(正月初三)马剑村举办的迎龙灯会的“主角”,每段“龙身”长1.92米,全龙拼接而成,有近150桥,全长近300米。
舞出了村民的精气神
马剑镇几乎每个村都迎“板凳龙”。
在马剑镇马益村沈家自然村,“龙头会”成员们肩扛一条条长板凳陆续登场,威武霸气的龙头和龙尾遥相呼应,好似一条穿行在庙宇间的东方巨龙,在暮色中上下翻滚、尽情舞动。
马益村“龙头会”目前有8位固定成员,在迎龙灯会前夕,“龙头会”便会在本村召集村民加入迎龙队伍。“以前,家家户户过年都要争相扛龙灯,讨一个好彩头。”沈大祥说,光是一个龙头就需要四五个人才能抬起,其余每一桥需要1人,龙尾处则需要2人,因此舞动一条“板凳龙”通常需要100人左右,规模甚为宏大。
“板凳龙”的形状和舞蹈动作,寓意着农作物的丰收和土地的富饶。“舞龙不仅要配合默契,更要灵活变通。要随时掌握龙头的动向和队形的变化,才能舞出龙的气势。”沈大祥说,板凳龙表演需要一群人的团结合作,大家要一起扛起板凳配合舞动,村民们在表演中增进了友谊、凝聚了人心。
“‘板凳龙’反映了中国人崇尚团结、合作、互助和礼仪的精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诸暨市乡土文化研究学者朱勇说。
龙百科
龙灯馆
传承龙文化
“板凳龙”可谓源远流长。相传在明万历年间,诸暨白峰岩上常有一条金色神龙和五彩凤凰腾空飞舞,时隐时现,光彩夺目。由此,当地的百姓为了庆祝丰收,就开始制作“龙灯”,以“龙起舞”来祈祷太平盛世。
2013年,为了弘扬和传承“龙灯文化”,诸暨市陶朱街道白门下村在文化礼堂建设过程中,特意融入了“龙”元素,将家家户户制作的龙灯搬进了全新打造的龙灯馆。馆中,盘踞着一条威风凛凛的“板凳龙”,长约1.8米。龙骨以条状木板制成,龙头、龙肚、龙尾均以竹篾扎成,工艺精湛、生动形象。每当夜幕降临,龙灯肚中便会亮起璀璨的灯光,映照出龙的雄伟身姿。
龙灯馆的出现,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不仅让村民在日常活动中感受到“板凳龙”文化的魅力,也让传统文化的“根”越扎越深。
“板凳龙”作为诸暨民间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如今已成为绍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
作者: 编辑: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