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舞龙”是龙尾山村的一大特色。
1月14日晚,一台精彩纷呈的“村晚”在柯桥区福全街道龙尾山村文化礼堂举行,舞龙表演《龙年欢腾》作为开场节目,一下点燃了现场观众的热情。“我们龙尾山村与龙有着不解之缘,所以特别编排节目迎接龙年的到来。”龙尾山村党总支书记王云良说。
村里一湖一山
与龙有关
龙尾山村位于福全街道南部。驱车沿杨绍线往西,走福漓公路,至秋瑾小学(赵家坂校区)右转,见丁字路口后左转开过一座桥,便来到了龙尾山村。从空中俯瞰,全村是一座岛屿,四周被屃(xì)石湖包围,岛上有山,形似龙尾,龙尾山村因此得名。
据《绍兴县地名志》记载,屃石湖源自漓渚境内太山岭南麓,经漓渚江汇集而成,至钟堰头注入鉴湖。相传,屃石湖底有屃石蛋。屃就是赑(bì)屃,是传说中龙的儿子之一。龙生九子,各有不同,赑屃形如乌龟,力大能驼,常驼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后来,大禹在治水时收服了赑屃,它便听从大禹指挥,推山挖沟、疏通河道,为治水作出贡献,继而成为民间传说中的一种瑞兽。
龙尾山则与五代十国时期吴越王钱镠有关。相传,钱镠年轻时在贩盐途中行船经过屃石湖,见有蛟龙兴风作浪,便举起船桨劈向蛟龙,一番搏斗后终于砍下龙头。龙头飞到诸暨,变成了现在的龙头山,龙头飞过的蔡家、下岭一带的山脉泥土呈红色,相传是被滴下的龙血所染红。剩下那段龙尾巴留在了屃石湖畔,变成了现在的龙尾山。而由于用力过猛,钱镠的盐船也在搏斗中翻了个底朝天,化为覆船山,后谐音为福全山,福全村、福全街道皆以此得名。
“老底子那会儿,村民外出得坐渡船,后来集资造桥修路,与村外的联系才方便起来。”王云良说,自他有记忆以来,屃石湖畔一直风平浪静,也许是先人出于对自然的敬畏,才口耳相传衍生出这些传说故事,使龙尾山村与“龙”绑定在一起。
“水上舞龙”技艺
再度复活
近年来,龙尾山村积极挖掘龙元素、弘扬龙文化,每到端午节,舞龙表演和龙舟竞渡就成为屃石湖一景。
其中,舞龙作为传承龙文化的重要载体,已成为龙尾山村的特色节目。村里有两支舞龙表演队伍,一支由六七十岁的男性组成,另一支成员都是五十多岁的女性。每逢重大节庆活动,他们就会在村里舞上几段,还时不时应邀到其他村及区里、市里表演。
舞龙表演在当地历史悠久,其中最精彩的当数“水上舞龙”。王云良介绍,为了纪念钱镠的事迹,龙尾山村慢慢形成了“水上舞龙”的习俗。可惜的是,自上世纪50年代起,“水上舞龙”技艺逐渐荒废,随着老一辈人年纪越来越大,舞龙技艺有失传的可能。
2011年,村里就希望重现“水上舞龙”表演。有人多次向村里的老师傅请教,根据他们记忆中的场景推敲琢磨,然后搭建浮台、挑选表演者。经过一个多月的排练,这项中断60年的传统技艺终于再现村里。然而,随着舞龙队员逐个退役,“水上舞龙”表演再度沉寂。
近年来,老百姓对于乡村文化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龙尾山村下决心恢复“水上舞龙”表演。2023年端午节,这一愿望终于成真。龙尾山村女子舞龙队的23名队员站在浮台上,分别擎起两条“长龙”,跟着节奏闪转腾挪、拂掠水面,远远看去仿佛游龙出水,让岸上的观众拍手叫绝。舞龙队员们表示,绝不会再让“水上舞龙”这项技艺沉寂,还要勤加练习、广泛传播,争取让更多人看到。
如今,龙尾山村正乘着“乡村游”的东风,积极推进旅游开发建设。“龙年将至,村里将推出更多富含龙元素的文艺演出和庙会活动,从而吸引更多游客,传承弘扬龙文化。”王云良说。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龙百科
“龙”村何其多
绍兴不愧为藏“龙”之地,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全市现存名字中带“龙”的行政村有24个,如龙山村、龙门村、龙泉村、双龙村、蟠龙村、龙珠里村等;名字中带“龙”的社区有8个,如龙山社区、龙会社区、阳嘉龙社区、龙洲花园社区等。
其中,叫“龙山”的行政村或社区(居委会)至少有6个:新昌县七星街道龙山村、上虞区岭南乡龙山村、诸暨市暨南街道龙山村、上虞区百官街道龙山社区、诸暨市陶朱街道龙山社区、新昌县儒岙镇龙山居委会。
作者: 编辑: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