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宇轩昂会龙桥。
玉龙桥下浴龙潭。
在绍兴,桥名的“含龙量”颇高。自古越人以舟为车、以楫为马,有多少往来舟楫,穿梭于这些古桥之下。
浙东古运河自西穿过迎恩门,运河之上,一座座古桥如虹卧波,依稀不减当年风采。记者此行探访的便是会龙桥。
一段皇室秘闻
位于越城区迎恩门水街的会龙桥,是一座石梁式廊桥,与浙东古运河平行,在运河的南岸。它的得名,极富历史传奇色彩。
中国古桥研究与保护委员会秘书处秘书、绍兴市古桥学会理事陈树尧告诉记者,会龙桥又名会源桥,宋代称瓜咸桥。据宋《嘉泰会稽志》载:“瓜咸桥,在县西七里。”清《嘉庆山阴县志》也有载:“县西北十里曰瓜咸桥。”
陈树尧讲述了一个在《越中杂识·古迹》中记载的关于会龙桥的传奇故事。传说,南宋理宗原本不是皇子,原名赵与莒,是赵匡胤之子赵德昭的九世孙。其生母全氏的娘家在绍兴西郭门外虹桥北,也就是今迎恩门外会龙桥一带。后因种种原因,全氏带着赵与莒和其弟弟赵与芮回到娘家居住,与当地百姓一样平静生活。
当时的南宋丞相史弥远独揽皇权,专横跋扈,欲废立太子赵弘,有另立太子之意,遂嘱心腹余天锡到今绍兴一带密访散居在民间的皇室宗子之贤者,以承皇嗣。
当时正值暑夏,余天锡坐船沿浙东古运河从都城临安(今杭州)来到今绍兴西郭门附近,忽然天空乌云密布,雷雨大作,只得停船休息。当时在停船附近的河中有两个儿童戏水游玩,忽遇刮风雷雨,就游到船舷边躲风避雨。船中的余天锡正半卧船上,似梦非梦,忽见船边出现两条黄龙,一惊之下,赶紧起身察看,见船舷边有两小孩。他预感此二人非同等闲,立即通知当地官府调查,并前往两小孩的家中拜访。得知两小孩是皇室之后,于是余天锡赶紧返回向丞相史弥远禀报。史弥远费尽心机,经过一番精心设计谋划,遂立赵与莒为太子,后来宁宗去世,就立赵与莒为皇帝,即宋理宗。
因为在此桥附近有这样传奇的历史故事,后人便把此桥命名为“会龙桥”。
追寻千年宋韵
清代著名文史学家李慈铭曾有诗描写会龙桥:“会龙尚记前朝事,卧虹不绝行人歌。”还有一首诗写会龙桥畔和桥连接的蓬莱驿站边男女老少争看竞渡的场面:“白马系缰少年郎,褰帘红袖内家妆。会龙桥接蓬莱驿,柳影波香各一行。”
会龙桥全长15.50米,可通行的桥面长5.10米、宽3.60米,桥孔高2.75米,桥孔跨径3.70米。东西两桥台皆用条石纵横错缝叠砌,做工精细。
沿着台阶拾级而上,越发清晰感受到千年宋代古桥的风姿:建筑形式别致,飞檐翘角,气宇轩昂。两桥台北侧临桥孔处各置有一块大石,这是为了保护桥台被撞而设置的。桥面铺五拼石板,桥面北侧石桥栏设在边梁上,石栏末端置抱鼓石。
可以看到,石桥的桥台上,在台阶的中间和石梁的边端,置有石柱,两边一共有8个石柱,上置木梁穿架与木椽,上覆以砖瓦,使桥成一条走廊,也称为桥亭,行人可避雨遮阳,可小憩休息。
廊桥的石柱上刻有桥联一副:“亭旁钟山望月俨同望海,桥临鉴水会龙即是会源”,生动描写了桥处位置的风貌特点。
在会龙桥西侧,还有一座与“龙”字相关的桥,即玉龙桥,又名虹桥、灵芝桥,是一座南北跨向的单孔半圆形石拱桥。据传,幼时的赵与莒与弟弟常在此洗浴玩水。旧时把皇帝称为“龙”,这宋理宗幼时常洗浴戏水的地方就被称为浴龙潭,因为绍兴话中“玉”和“浴”同音,人们就把“龙”洗浴旁边的石拱桥叫玉龙桥。
如今,这些蕴藏生动历史故事的古桥,仍吸引着市民、游客前来,驻足停留,品读绍兴。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龙百科
“龙”桥、“龙”江知多少
在众多有记载的绍兴“龙地名”中,桥、江有不少,除了会龙桥、玉龙桥,还有位于越城区东浦街道的泗龙桥,浙东运河文化园内的登龙桥,鉴湖街道的现龙桥,灵芝街道的化龙桥,东湖街道的跨龙桥,皋埠街道的瑞龙桥,陶堰街道的护龙桥,斗门街道的古见龙桥,迪荡街道的龙华桥,以及柯桥区华舍街道的龙门桥、聚龙桥,柯桥街道的跃龙桥,湖塘街道的回龙桥,稽东镇的进龙桥等。此外,带“龙”字的水系有龙横江、白龙潭、天姥龙潭,等等。
作者: 编辑: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