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古越生活品爱心陈列室”成为下一代了解绍兴民俗文化的“宝藏地”

2024-02-08 09:27

来源:

“咦!这个榨汁机竟然是木制的,真没想到。”“这个筷子筒很好玩,造型漂亮、瓷器材质,名叫‘箸笼’。”……这些天,位于大江农贸市场二楼的“古越生活品爱心陈列室”,吸引了越城区元培中学、北海小学等一批又一批中小学生前来研学游,一件件老物件让大家爱不释手。据了解,“古越生活品爱心陈列室”收藏着1.6万余件昔日生活用品,以公益的形式免费向社会开放,自2019年开放以来,接待参观人数近2万人次。

老物件再现旧时光

6日上午,记者来到“古越生活品爱心陈列室”,面积有近3000平方米,布置整齐,环境优雅,充满着江南水乡的韵味。“绍兴老酒坊”“农耕工具室”“古旧图书室”等一个个展馆依次排开,每个场馆内,都摆放着相应的老物件,物件上贴着名称,显得一目了然。

据了解,整个陈列室有20世纪70年代“计划经济”时代的供销社场景和农耕工具、百作师傅工具、酒作坊工具、绍兴老灶头、民宿民居、纺织老器具、民俗风情书画、文契票证、印章以及摄影器械等18大系列展馆,收藏的1.6万余件生活用品大多是以前普通老百姓家里常用的物品。随着时代发展,这些生活物品渐渐被淘汰下来。

走进“生活器具室”,一件件铜火铳、汤婆子等日用品,摆放在陈列柜里,有些外观陈旧,有些锃光瓦亮,仍能感受到浓浓的生活气息。一盏别致的油灯,沧桑古朴,这是整个陈列室最年老的物件。“这盏油灯在清末普通人家比较常见,用的是植物油。我们收藏了两盏,去年央视拍摄陆游方面的题材,还临时被借走用作道具。”“古越生活品爱心陈列室”负责人诸国良告诉记者。

走进“农耕工具室”,锄头、粪桶、簸箕、蓑衣、斗笠等农耕工具一字排开,其中砻和酿酒压榨机被两大物件称为“镇馆之宝”,砻是用来磨去稻谷外壳的木质农具,砻谷是加工稻谷过程中一道重要工序;酿酒压榨机上挂着几条绸带,黄酒发酵后将其灌入蚕丝编织成的绸袋中并把封口系紧,再整整齐齐地放进木榨机里压榨,榨完后经过一段时间的静置、沉淀、过滤、杀菌封坛,就能品尝到健康、美味的黄酒,其中凝结了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

四处“淘宝”八方相助

这么多老物件,到底怎么来的呢?今年63岁的诸国良说,他出生在东浦,祖辈会酿黄酒,他父亲还是“百作师傅”,会制作各类生活用品。从小耳濡目染,他渐渐喜欢上了这些物品,并慢慢收藏下来。“近些年,越城区不少村落拆迁,有些村民手头的这些老物件无法带走,有的低价卖掉,有的直接扔掉,还有的捐赠出去。”诸国良说。

哪里有拆迁,哪里就有诸国良的身影。他常常跑到拆迁现场去抢救这批遭遇丢弃或损毁危机的老物件,他向户主细心解释自己勤于收集老物件的缘由,甚至花费高价收购它们。当然,随着影响力的扩大,一些好朋友也相继把老物件无偿送给他。前些天,70多岁的冯华根给诸国良打电话,说朋友有五把老式木制椅子没地方放,扔掉很可惜。5日上午,诸国良开着车赶了过去,开心地运走了四把椅子和一个石磨盘。

“收藏的老物件越来越多,前些年我东浦的老房子面临拆迁,老物件存放遇到难题。”诸国良说。幸运的是,当时市供销合作总社和市再生资源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大江农贸市场建设生活用品场馆,因用品不多,经人撮合后,诸国良把自己的收藏品搬了过来,爱好收藏的王德轩老人支援了古旧图书等物件,浙江华通医药连锁有限公司赞助了200只陈列柜,最终成立并开放“古越生活品爱心陈列室”。

陈列室的建成,凝聚着许多热心人的心血,其中不少老物件由热心人捐赠,因此一直都是免费开放,但需要提前预约。城市日新月异,老物件逐渐在消失,这些收藏下来的老物件留住了人们的乡愁,是下一代了解绍兴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

“陈列室是我们社区的宝藏地,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面向全市青少年好好开展研学游教育。”铁甲营社区党委书记朱光华说。目前,社区和陈列室正在商谈更规范的开放时间。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方嘉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