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祝福绍兴 纪念鲁迅小说《祝福》问世100周年

2024-02-07 07:49

来源:

时光飞逝,岁回律转。转眼间,甲辰龙年向我们走来了。

100年前的今天,鲁迅先生在北京的寓所完成了9000多字的短篇小说《祝福》,后刊登在3月25日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

小说讲述了一个离开故乡的知识分子“我”,在旧历年底回到故乡鲁镇,寄寓在本家四叔鲁四老爷家里准备过年时,却意外见证了四叔家先前的女仆祥林嫂,在鲁镇“祝福”的鞭炮声中死去。而且,人们没有可怜她,鲁四老爷还骂她是一个谬种。

在大先生笔下,“祝福”是一种民俗,“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小说里“祝福”贯穿全篇,起于“送灶”,中间两次写到“祝福”,并以“祝福”结尾——“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祝福》完稿于1924年2月7日,正月初三。翻阅《鲁迅日记》可以看到,时年43岁的大先生在1924年的旧历新年中,心绪并不宁静,除夕当日“旧历除夕也,饮酒特多”,正月初二则更加“夜失眠,尽酒一瓶”。彼时的社会背景是“五四”运动落潮,新文化运动阵营内部出现分化,大先生像散兵游勇而“感到寂寞”“荒凉”,《祝福》发表后成为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第一篇。

“彷徨”是当时鲁迅先生的真实写照。大先生毕生致力于中国人灵魂的重塑,为民族的复兴解放而奋斗。而百年前的绍兴,风雨如晦,长夜如磐。这里是祥林嫂和闰土的故乡、阿Q和孔乙己的故乡,还是狂人和吹长明灯者的故乡,鲁迅先生在这里有“乡关不再见”的惆怅,也发出“心事浩茫连广宇”的少年壮志。这里是以鲁迅为代表的仁人志士不断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原乡。

今天,《祝福》问世已100年了,我们重温这一经典名篇,深深慨叹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短暂的一生经历两次丧夫、一次丧子,最后在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下悲惨地死去。鲁迅先生以辛辣反讽的笔触给这出人间悲剧取名《祝福》,似在大声诘问:所谓“祝福”只是人们的一厢情愿,像祥林嫂这样处在封建思想和制度压迫下的劳动人民,哪有福可祝?又岂能祝来幸福?

今天,我们走进大先生笔下的鲁镇,百感交集于一个世纪的改天换地、翻天覆地。鲁镇是鲁迅对一些水乡小镇的儿时记忆进行艺术加工而创造的一个文学环境,也是清末民初江南农村的一个缩影,旨在让读者观照生活于鲁镇的各式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和历史命运。绍兴历史上并无鲁镇,但是绍兴却又处处有鲁镇。

柯桥区柯岩鲁镇景区,一个根据鲁迅小说虚构的地名凭“空”打造的文旅景点。在《祝福》里,鲁镇天上压着“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在《故乡》里,鲁镇“萧索”“没有一些活气”。不过新时代的阳光早已将笼罩在鲁镇上空的阴霾一扫而空。2007年,柯岩风景区复活了鲁迅笔下的鲁镇,镇上有穿着长衫的孔乙己、戴着乌毡帽的阿Q、一脸愁苦的祥林嫂等,在酒楼和特产店里,有地道绍兴菜和黄酒、腐乳、乌干菜、乌毡帽等,还有一场《鲁镇社戏》是外来游客必看的节目。这里已经成为人们缅怀先生、体味先生笔下人物和风土人情的最佳场所。

越城区孙端街道安桥头村,是鲁迅外婆家。鲁迅在《社戏》里写到,“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如今沧海变成桑田,村庄里处处都是“迅味儿”,望乡楼、闰土的瓜田、梦回平桥公园、社戏大舞台、大众书局北新书站,等等。鲁迅外婆家原址朝北台门,通过数字化展陈“化身”为乡村博物馆,向世人展现绍兴风土人情以及鲁迅的快乐童年,墙上的小喇叭用绍兴话讲述着鲁迅儿时听过的故事,会客厅的大屏幕上不断播放着《祝福》里的年终大典。当地人称,如果鲁迅回到外婆家,也会对这里的场景心生赞叹。

2月3日,2024年“祝福·绍兴古城过大年”活动启动。祝福原是浙东地区千年来的一种年终祭祀大典,因着小说《祝福》的巨大影响力,“绍兴祝福”于2007年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天,“绍兴祝福”的疆域不断拓展,从一项风俗到文商旅融合的绍兴古城过大年的狂欢派对,为打造具有辨识度的“越宋古都、江南水城、名士之乡”城市品牌注入强劲文化动力。

世上有许多祝福,却只有一个鲁迅先生,绍兴因为他而变得更加不凡。在新春将至、《祝福》问世100年的日子里,《新周刊》推出祝福特刊,讲述小说《祝福》的百年流传,走进大先生笔下的鲁镇,感受“绍兴祝福”这一千年风俗,这既是一种回望,更是一种希望。

惟其有新的开辟和增益,才是真正有意义的缅怀先生。

作者: 编辑:姜京和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