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51个“宝宝”的妈妈

2024-02-02 09:53

来源:

“你可是我们‘乖宝宝’,不要哭,不要哭。”昨天下午4点,记者刚走进北海街道残疾人之家,看见胡金娟轻轻地拍着阿潮(化名)的脖子,耐心地安慰起来。因不让他玩纸牌,38岁的阿潮突然委屈地哭了起来。不过,胡金娟的安慰很奏效,阿潮瞬间露出笑容,从椅子上站起来,拎起一只刚做好的折纸袋,向胡金娟展示自己的作品。

在北海街道残疾人之家,像阿潮这样的“宝宝”有51个,最大的56岁,最小的16周岁。胡金娟是这里的主任,也是这个大家庭的“家长”。近日,第二届浙江省残疾人之家“好家长”名单公布,胡金娟榜上有名,她也是全市唯一获此殊荣的人。

企业退出

她不舍得扔下这些“宝宝”

今年47岁的胡金娟曾从事媒体工作,时不时跟残疾人打交道,自此在心种下爱的种子。2019年9月,朋友创办北海街道残疾人之家,邀请她管理。“当时我没有多想,便答应了。”胡金娟放弃了本职工作,却打开了人生另一扇窗。

不到半年,残疾人之家便收到了50多个日托的残疾人,包括智力障碍、精神障碍两大类。“不少残疾人连基本的表达能力都没有,只会喊‘妈妈’,包括一些年龄比我大的。起初我哭笑不得,但渐渐习惯了‘妈妈’这个角色,我就是这个大家庭的家长,我也把他们喊作‘宝宝’,哄他们的时候便喊‘乖宝宝’。”胡金娟说。

然而,一切刚刚理顺,疫情席卷而来,投资创办的企业发展受阻,决定退出残疾人之家运营。“无论多大困难,我不能不顾这家‘家’,不能扔下这些‘宝宝’。”胡金娟内心坚定。2020年6月,在越城区残联、北海街道和爱心企业家的支持下,她接手了残疾人之家。因为日托残疾人不收取任何费用,这个“大家庭”的运营,除了政府相应的保障,还有社会力量的资助。

转眼近4年,在胡金娟的带领下,北海街道残疾人之家运转顺畅。“一个‘宝宝’都没少,每个‘宝宝’都有进步,这是我最开心的。”胡金娟说。“在胡金娟的管理理念里,进入‘大家庭’的‘宝宝’,不仅减轻其所在家庭看护负担,还能在这里收获快乐生活。‘好家长’这份荣誉,是对她工作的肯定。”越城区残联有关人士说。

因材施教

把“宝宝”们分在不同车间

每个“宝宝”的智力、精神状态和劳动能力都不同,如何让他们更好地学习技能、快乐生活,胡金娟因材施教,开设了“孵化车间”“学习车间”“劳模车间”“精英车间”四个车间。“孵化车间”的“宝宝”语言和动手能力最弱,需要从动手、心理、兴趣等方面慢慢教育;下一步进入“学习车间”,学习生活技能、简单的劳动技能等;“劳模车间”和“精英车间”里的,则是动手能力强,又乐于参与劳动的“宝宝”。

今年22岁的丽丽(化名)是智力障碍残疾人。刚来残疾人之家时,脾气暴躁,坐不住。她从“孵化车间”开始,如今成为了“精英车间”一员。“她的脾气变好了,坐得久了,做手工活也不错,一个月还有近200元收入。”工作人员说。

其实,给“宝宝”分好了车间,如何教育也很重要。胡金娟通过各种渠道引进手工活,开展竹木夹子制作、纸袋制作、书法、绘画、刻纸、糊信封、十字绣、纸袋制作、纸盒制作、圆珠笔装配等项目,提高他们的思维与劳动技能。同时尝试非遗产品制作,包括“手工刻纸”等一系列创新产品。许多项目在越城区甚至全市残疾人之家都是首创。

与此同时,胡金娟还利用曾从事媒体工作的经验,创办了“长城之花”公众号,撰写了一篇篇美文,记录“宝宝们”的成长足迹、身边残疾人的励志故事等。

“大宝宝阿潮刚来时,不说话,不干活。现在进步可大,特爱干净,看到地上一片叶子,都要清扫掉。每天最后一个离开,陪着我们下班……”一篇文章里,她这样记录着阿潮的成长。

去年,胡金娟还在越城区首创“关爱残疾人宣讲团”,宣讲团由行业专家、媒体代表、机关单位工作人员等组成,通过他们的宣讲,呼吁社会各界以平等视角去关心关爱残疾人,进而帮助更多残疾人提高生活质量,促进残疾人的共同富裕和全面发展。


作者: 编辑:徐静怡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